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甘棠箐遗址发现了35件保存完好的木器,其年代经多学科测定为距今约30万年。这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木器,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发现背景与遗址特征甘棠箐遗址位于抚仙湖南岸约5公里处,自1984年发现以来,历经多次发掘,出土了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及植物遗存等丰富材料。此次公布的木器主要来自2014-2015年和2018-2019年的发掘,其埋藏环境特殊——古抚仙湖畔的河湖相沉积层提供了饱水、缺氧的稳定条件,使得有机质材料得以罕见保存。这种环境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极为稀缺,为研究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独特窗口。 年代测定与技术验证由于遗址超出碳十四测年范围(通常适用于5万年以内),研究团队采用光释光技术(OSL)、电子自旋共振(ESR)及古地磁学等方法交叉验证。通过对钾长石矿物颗粒的单颗粒红外激发光释光测试,结合贝叶斯模型分析,最终确定古人类在该遗址的活动年代为距今36万至25万年,木器的制作与使用集中在约30万年前。此外,对哺乳动物牙齿的ESR/铀系测年结果(约28.8万年)与光释光数据高度吻合,进一步强化了年代框架的可靠性。 木器的功能与技术特征这批木器以松木为原料,形态多样,包括需双手持握的大型挖掘棒(2件)、带钩状尖刃的根茎切割工具(4件)及单手持握的小型工具,其中32件具有明确的人工修理痕迹。通过痕迹分析发现,19件木器表面存在削刮痕,17件尖端因长期使用出现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且多数尖端残留土壤中的植物淀粉粒,直接证明其功能为挖掘可食性地下根茎。实验模拟显示,古人类使用燧石打制的刮削器和砍砸器加工木器,复原的挖掘过程与出土标本痕迹高度一致。 学术意义与科学突破1. 改写东亚旧石器文化认知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东亚石器技术相对西方落后,但甘棠箐遗址出土的小型刮削器虽形态简单,却展现出精细加工痕迹,结合木器的广泛使用,揭示了古人类通过竹木器弥补石料资源匮乏的适应性策略。这一发现支持了“东亚竹木器假说”,即竹木器可能在早期人类生存中承担核心作用,而石器更多用于工具制作而非直接生产。2. 揭示古人类生存模式 遗址中伴生的大量植物种子(涵盖40个科属)和动物化石(包括鹿、剑齿象、龟类等),结合孢粉分析,还原了30万年前亚热带湖沼环境下的广谱采集经济模式。木器的使用表明古人类已掌握系统开发植物资源的能力,这对理解热带、亚热带地区早期人类的适应性演化具有关键意义。3. 保存机制的科学价值 木器的完整保存依赖于富含有机质的黏土层和缺氧环境,这种特殊埋藏条件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有机质遗存的保存机制提供了范本。同时,遗址中发现的篝火遗迹和鹿角“软锤”(用于石器加工),进一步丰富了对古人类技术复杂性的认识。此次发现不仅填补了东亚旧石器时代木器研究的空白,更通过多学科交叉实证,为重构早期人类行为模式提供了全新视角。正如《科学》论文所述,甘棠箐遗址的木器“开启了对旧石器时代东亚地区远古人类技术和行为模式认识的重新定位”,其成果或将推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演化史的再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