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总工会近期部署的“送清凉”活动将投入近4000万元资金,重点聚焦两类人群,旨在切实保障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健康权益。这两类人群分别是: 一、夏季露天作业及高温场所从业人员包括交通、物流、电力、建筑、环卫、公安、消防等行业中在露天环境下作业的劳动者,以及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车间工作人员。例如,环卫工人在烈日下清扫街道、建筑工人在工地施工、交警在路面指挥交通等,这些岗位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易出现中暑、脱水等健康风险。活动将通过工会驿站、职工服务中心等阵地,为他们提供避暑场所、防暑药品、清凉饮品等物资,并普及高温防护知识。 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户外流动性强的群体。这类人群工作时间长、作业地点分散,高温天气下缺乏固定的休息场所和降温设施。工会将利用“职工之家”App等平台,灵活发放防暑物资,并通过心理疏导、健康科普等方式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例如,外卖骑手在配送途中可通过App查询附近的工会驿站,获取冰水、清凉油等物品,同时了解防暑急救知识。 资金使用与保障措施1. 物资与服务供给:各地工会将通过线下阵地和线上平台,发放防暑降温药品、饮品、清凉包等物资,并提供全天候的健康宣传和心理支持。例如,武汉部分社区和商场设立了“户外工作者免费饮用水供应点”,配备冰柜、休息桌椅等设施。2. 监督用人单位责任:全总要求各地工会督促企业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包括改善作业条件、合理调整工时、发放高温津贴等。例如,湖北省规定高温津贴发放时间为6-9月,标准为每人每天12元,且不得以防暑物资抵扣津贴。3. 覆盖范围与时效:活动覆盖全国范围,资金用于引导地方工会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同时结合高温津贴政策(如湖北的每日12元标准)形成多层次保障。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户外劳动者的关怀,也通过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如高温津贴、工会监督)推动企业落实劳动保护责任,为高温下的劳动者筑牢“安全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