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局自2025年6月28日起实施的充电宝新规,要求所有境内航班禁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登机,这一举措背后是多重安全考量和行业规范的综合结果。 一、安全事件倒逼政策升级今年以来,国内民航已发生15起充电宝自燃冒烟事件,例如杭州至香港、舟山至揭阳等航班均出现过充电宝在客舱起火的险情。实验显示,问题充电宝短路后15秒内温度可飙升至400℃以上,远超客舱材料燃点。这类事件暴露了市场上部分充电宝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尤其是未经3C认证的产品,其电芯稳定性、电路保护设计可能无法应对飞行环境中的气压变化、颠簸等因素,极大增加了航空运输风险。 二、3C认证的安全屏障作用3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我国对充电宝实施的法定准入标准,要求产品必须通过充放电温度控制、高温外部短路、跌落挤压等10余项严苛测试。例如,针对飞行中的低压环境,3C认证专门模拟高海拔测试,确保充电宝在0.6个大气压下仍能稳定运行。通过认证的产品还需在外壳印制或模压全息激光防伪标识,消费者可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查询唯一编码验证真伪。这种从生产端到流通端的全链条管控,有效将不合格产品挡在市场之外。 三、国际标准与国内监管的协同尽管国际航班通常遵循UN38.3标准,但各国认证体系存在差异。例如,欧盟CE认证侧重电磁兼容,而中国3C认证更强调物理安全性能。为避免因标准差异导致的安全漏洞,民航局依据《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将3C认证作为境内航班的强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3C标准对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如过充保护、阻燃材料使用)实际高于国际标准,因此符合3C认证的充电宝在跨国旅行中也能满足多数国际航班要求。 四、行业乱象与监管重拳市场调研显示,部分充电宝厂商为压缩成本,使用二手电芯或劣质电路板,甚至通过伪造3C标识蒙混过关。2025年6月,安克创新、罗马仕等品牌因电芯原材料变更未获批,已召回超120万台充电宝,涉及的安普瑞斯电芯生产企业3C认证被暂停或撤销。民航局此次新规与市场监管总局的强制性认证政策形成闭环——自2024年8月起,未获3C认证的充电宝已禁止生产销售,而航班禁令则彻底切断了存量不合格产品的流通渠道。 五、对消费者的影响与应对新规实施后,旅客需注意:1. 识别真伪标识:真正的3C标志在自然光下呈现白色底板、黑色图案,菱形区域有“中国认证”暗纹,撕开后可见唯一防伪码。2. 容量合规要求:即便有3C标识,充电宝额定能量仍需≤100Wh(约27000mAh),100-160Wh需航空公司批准且每人限带2块。3. 处置方式:机场设置暂存区和快递服务,对自弃或超期未取的充电宝将统一销毁或回收,防止回流市场。此次政策调整不仅是对航空安全的强力保障,更是推动充电宝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契机。通过将3C认证作为准入门槛,监管部门正倒逼企业淘汰“低价内卷”模式,转向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最终实现消费者权益与公共安全的双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