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漳州:乡村“幸福院”释放文明大能量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漳州乡村“幸福院”以创新模式和多元服务,成为乡村振兴与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通过“低成本、可持续”的实践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农村养老难题,更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形成深远影响。 一、多维服务构建乡村养老新生态漳州乡村幸福院以“四助”(助餐、助洁、助医、助娱)为核心,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例如,龙海区石埠村幸福院通过“公益托底+市场补充”模式,65岁以上长者享5折优惠,日均服务150人并维持收支平衡。云霄县马山村推出“2元老年餐+15元企业定制餐”双轨套餐,既保障老人用餐需求,又通过外送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医疗方面,各村联动卫生所每周巡诊,文苑村计划引入定制体检;助洁服务配备洗衣机烘干机,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失能老人洗衣。这些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需求,更通过“银龄送餐队”等举措传递温暖,如浯屿村为130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休渔期加量供应。 二、多元共治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漳州创新“五型”运营模式(联动、自治、家政、庭院、阳光),构建政府、村集体、社会力量协同机制。龙海区通过“四个一”筹资(上级争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付一点)破解资金瓶颈,如浯屿村发动船东船主建立公益基金池,实现“零财政投入”运营。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三位爱心企业家包揽翠林村食材费用,老人月付50元即可享用营养午餐。在管理上,石埠村引入全流程监管系统,翠林村公开财务明细,浯屿村建立用餐登记册,确保每一分钱透明使用。这种多元共治模式不仅减轻财政压力,更激发村民自治意识,如演武亭村通过幸福院推动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喜事新办,300多户村民每年节省开支数十万元。 三、文化浸润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幸福院成为乡村文化枢纽,通过“1+X”多功能布局融合传统与现代。文苑村整合幸福院与祠堂资源,开辟“乐龄农园”让老人体验耕种乐趣;翠林村与卫生所合作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同时组织广场舞、棋牌交流等活动。南靖县月明村幸福院设置“长者食堂”,周四集中用餐激发青年捐款热情,营造“爱老养老”乡风,更被评为“五星级幸福院”。此外,幸福院通过民俗活动、书画展览、健康讲座等形式,成为文化传承载体。云霄县西安村幸福院老人自发组织互助互娱,识字者读报、会做饭者掌勺,形成“老有所为”的和谐氛围。这种文化浸润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更通过代际互动传递正能量,如石埠村包粽子大赛、文苑村棋牌交流会等活动,让笑声传遍村落。 四、政策保障与智慧升级赋能长效发展漳州建立“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机制,市级对为民办实事项目每个补助4万元,星级幸福院最高奖补5万元;区级为备案院每年补助不低于1万元。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6月底前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试点幸福院,9月底前完成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成为趋势,石埠村电子屏实时更新菜单与收支明细,老人扫码即可订餐缴费;马山村幸福院引入智能设备,实现“刷脸就餐”和健康数据监测。这些举措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增强了老人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漳州乡村“幸福院”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通过服务创新、治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将养老场所转化为文明传播阵地。它不仅托起了农村老人的幸福晚年,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促进邻里互助、培育文明乡风、激活基层治理,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漳州样本”。正如龙海区政协主席洪海涛所言:“这盏盏明灯,不仅温暖了老人的心,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民生之路。”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8 01:43 , Processed in 0.0584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