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古村亮绝活,会同高椅古村一步一非遗 华声在线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7-5 21: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村亮绝活,会同高椅古村一步一非遗”这一主题,生动展现了湖南怀化会同县高椅古村将非遗文化与古村落景观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高椅古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闻名,更因孕育了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态非遗博物馆”。 高椅古村:非遗与古建的共生之地高椅古村位于会同县东北部,坐落在巫水河畔,因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酷似太师椅而得名。村内保存有300多栋明清时期的木质建筑,青石板路纵横交错,古祠堂、古民居、古商铺错落有致,整体格局宛如一幅“八卦阵图”,兼具军事防御与居住功能,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村”。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行走在古村的街巷中,几乎每一步都能邂逅非遗的身影——从指尖的技艺到舌尖的传承,从传统歌舞到民俗仪式,非遗文化已融入古村的肌理,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步一非遗:古村中的绝活展示高椅古村的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多个类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高椅傩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是古村祭祀、祈福的传统仪式,表演者头戴木质面具,身着彩衣,通过刚劲的舞蹈和古老的唱词,演绎驱邪纳福的故事。在古村的祠堂或广场上,时常能看到傩戏表演,面具上的彩绘与古建的雕梁画栋相映成趣,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的民俗场景。会同竹编:省级非遗项目,高椅古村周边盛产楠竹,村民世代以竹编为业。从日常的竹篮、竹筐到精美的竹制工艺品,竹编技艺在匠人的指尖流转,如今更融入现代设计,成为古村文创的“网红产品”。游客可在村内的手工作坊体验编织,感受“一根竹子的千种可能”。高椅黑饭:这一独特的民俗美食源于纪念民族英雄的传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村民会采摘当地的乌饭叶,将糯米染成黑色蒸煮,口感清香软糯。制作黑饭的技艺虽简单,却承载着古村的历史记忆,如今已成为非遗美食,吸引游客驻足品尝。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椅周边的侗族聚居区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古村的吊脚楼前,村民们常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唱,歌声空灵悠扬,与古村的静谧氛围相得益彰,展现出少数民族文化与古村的交融。 非遗活化:古村的“新生密码”近年来,高椅古村通过“非遗+旅游”的模式,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村内设立非遗展示馆、手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通过“表演+体验+销售”的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接触非遗;- 结合传统节日举办非遗文化节,如傩戏文化节、黑饭节等,吸引周边民众和游客参与,重现古村的民俗盛景;- 以非遗为主题开发研学路线,让学生在参观古建的同时,学习傩戏面具绘制、竹编等技艺,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古村亮绝活”的模式,不仅让高椅古村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更让古村落本身焕发新的生机——非遗为古村注入文化灵魂,古村则为非遗提供了活态传承的土壤,二者相互成就,成为湖南文旅融合的典范。高椅古村的“一步一非遗”,既是对历史的守护,也是对未来的探索。在这里,每一处古建都是非遗的舞台,每一项非遗都是古村的故事,共同谱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乡村振兴篇章。
dc2776daf8746a0337dfcbea481cfb77eb3da1931751550239124.jpg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7 01:27 , Processed in 0.0595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