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棉主题

靠保护主义重振美国造船业太天真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4-6 02: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试图通过保护主义政策重振本土造船业的做法,确实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策略的局限性:

一、历史教训:保护主义从未真正奏效
1. 《琼斯法案》的百年困局  
   自1920年起实施的《琼斯法案》要求美国国内航运必须使用美国建造、注册、运营的船只。结果却导致:
   美国商船队规模从1950年代的1,200艘萎缩至如今的不足100艘
   美国造船成本比亚洲高5倍,一艘LNG运输船造价达23亿美元(韩国仅需2亿美元)
   夏威夷等离岸州消费品价格比本土高30%以上

2. 80年代贸易战的失败  
   里根政府曾对日本钢铁、汽车实施配额和关税,但美国造船业份额仍从1980年的5%降至2023年的0.4%。日本通过产业升级转向高附加值船舶,反而扩大了技术优势。

二、产业结构性缺陷难以弥补
1. 供应链断层  
   美国缺乏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链:
   全球75%的船用钢板产自中国
   90%的船舶配套设备(如主机、导航系统)依赖进口
   全美仅剩7家主要造船厂,而中国有1,200余家

2. 人力成本悖论  
   美国船厂工人平均年薪8.7万美元(韩国4.8万/中国2.2万),但生产效率仅为亚洲的60%。2023年纽波特纽斯船厂核潜艇建造延期4年,超支80亿美元。

三、地缘经济逻辑的谬误
1. 全球分工不可逆性  
   现代船舶制造涉及30多个国家、5,000余家供应商。即使美国重建船厂,仍需进口:
   法国供应的LNG围护系统
   德国提供的推进系统
   挪威的环保技术

2. 军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5-12 12:21 , Processed in 0.0778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