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与美育同行 润椰苗成长
海南,这片充满热带风情的土地,正以美育为笔,描绘着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新画卷。"与美育同行 润椰苗成长"的倡议,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让艺术之美如椰风海韵般滋养着海南青少年的心灵成长。
一、美育:超越技艺的心灵培育
在海南的教育实践中,美育正突破传统"才艺培训"的局限,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当三亚某小学的黎族学生在美术课上用椰壳制作工艺品时,他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更在指尖触摸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温度。这种教育让美育从单纯的技能传授,升华为文化认同与创造力的培养。
海口实验中学将琼剧引入校园的案例尤为典型。学生们在学唱经典选段时,方言语调的抑扬顿挫间,品味到的是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一位学生家长感慨:"没想到孩子通过学琼剧,反而对海南话产生了兴趣,现在在家都愿意用方言与老人交流了。"这种文化自觉的苏醒,正是美育最珍贵的馈赠。
二、跨学科融合:美育的无限可能
海南教育工作者们正在打破学科壁垒,探索美育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新路径。在文昌中学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沙画表现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在儋州某小学的数学课上,孩子们通过黎锦图案认识几何对称。这种跨界融合让知识学习变得生动可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多所学校开展的"海洋美育"项目。学生们在科学老师带领下观察海洋生物后,用画笔记录所见所感;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创作海洋主题诗歌;再到音乐教室将这些诗作谱曲传唱。这种立体化的学习体验,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盐入水般自然融入学生心田。
三、资源整合:打造没有围墙的美育课堂
海南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将美育课堂延伸到广阔天地。每年冬季,海口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到骑楼老街写生,在描绘南洋建筑的同时聆听历史故事;三亚学校利用热带雨林资源开展自然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在真实环境中感受生态之美。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美育注入新活力。海南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进校园"活动,将黎族骨簪制作等非遗项目带到学生身边;三亚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的"艺术导师团",让专业艺术家定期走进乡村学校。这种资源下沉有效缩小了城乡美育差距,一位保亭乡村教师感叹:"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能接触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艺术教育了。"
四、评价创新:让成长看得见
海南正在构建多元化的美育评价体系。海口某小学的"艺术成长档案"记录了每个孩子从入学到毕业的艺术足迹;琼海教育局将审美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所学校推出的"校园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舞台。
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可喜变化。一位曾被贴上"差生"标签的男生,因在校园戏剧中的出色表现重获自信;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子通过绘画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正如一位校长所言:"美育评价不应该只有分数,更应该看到每个生命的绽放。"
五、面向未来:美育的海南探索
站在自贸港建设的历史节点,海南美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要着力培养本土美育师资,解决乡村艺术教师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需开发更具海南特色的美育课程,让热带海洋文化、黎苗民俗等独特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
随着"全岛美育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海南正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美育新机制。从三沙永兴学校孩子们创作的海洋主题画作,到五指山深处黎族少年的传统歌舞,美育的阳光正普照琼州大地的每个角落。
椰苗成长需要阳光雨露,青少年发展离不开美育滋养。海南的实践表明,当美育真正融入教育肌理,它就能如热带雨林般蓬勃生长,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精神的绿荫。在这片热土上,美育不仅是课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成长本身。与美育同行的海南青少年,正以审美之眼发现世界之美,以创造之手建设美丽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