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桐城派“文章介韩、欧之间”辨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2 20: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派主张“文章介韩、欧之间”,这是其在道统与文统层面确立的“家法”。以下是相关辨析: 内涵“介”与“间”表明桐城派以韩愈、欧阳修为师法对象,同时又有调和两家以取长补短的意味。桐城派希望融合韩文的某些特点与欧文的某些特质,形成自家独特的文章风格与理念。 原因唐宋文成为“正体”的时代背景:唐宋文原于道、生于心、精于法,与清初推尚经世致用的文化思潮及推行清真雅正的文风相契合。桐城派自觉以唐宋文为师法对象,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不排除有为时文寻求科举成功的考虑。韩欧古文的典范性:韩愈与欧阳修分别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其古文可视为唐、宋文的代表,前者代表唐文的雄奇,后者代表宋文的平易。相比之下,柳文精悍过密,苏文纵横快利需才气支撑,且晚明推崇苏文的高潮已回落,清人对苏文弊端有清醒认识。因此,韩、欧成为八家代表,成为清代文人学习典范,桐城派也不例外。 体现从桐城派的理论主张看:方苞的“义法”说,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语言“雅洁”,这与韩愈“文以明道”及欧阳修文章注重义理、文风平易雅正有相通之处。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以“词章”阐发“义理”,也能看出对韩欧重视文章思想内容传统的继承。同时,姚鼐的阴阳刚柔说,认为文章风格有阴阳刚柔之分,韩文多具阳刚之美,欧文多显阴柔之美,桐城派在追求文章风格的多样性上,试图调和二者。从桐城派的创作实践看:桐城派文章在内容上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这与韩欧古文载道的传统一致。在文风上,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不像汉魏文章那样堆砌辞藻,这种平易清新的风格接近欧文;而在一些文章中,桐城派也会追求一种气势和力量感,这又有韩文的影子。例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叙事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体现了欧文的特点;但在揭露监狱黑暗等内容上,又有一种内在的批判力量,可看到韩文“不平则鸣”的影响。 桐城派作家对韩文和欧文的取舍与发展桐城派作家肯定韩愈文章的载道之功,看到韩文力大气混,但也点明需警惕韩文“快利”的不良倾向;肯定欧文的深情和神韵,也指出欧文为追求行文纡折而引入的“俗调”。他们在学韩文时,常参考欧文,以欧文的迂曲调和韩文的雄直,以欧文的韵味调和韩文的盛气。如姚鼐之文,有人认为近韩文是从声气角度着眼,认为近欧文则是从色味层面体会。不同的桐城派作家因学识、性情、处境不同,向韩、欧取法的多寡、进黜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在“文章介韩、欧之间”的宗旨下,对古文文法做出系统总结,发展了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00:17 , Processed in 0.0980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