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持续出圈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02: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持续“出圈”:从守护到活化的破局之路  # 一、解码“出圈”本质:遗产价值的当代转译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出圈”并非简单的流量狂欢,而是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当代社会的重新激活。例如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壁画搬进VR展厅,让千年艺术以沉浸式体验触达年轻群体;福建泉州宋元海洋贸易遗址以“世遗+城市IP”模式,将港口遗址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本质上是通过价值转译打破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时空壁垒。  # 二、破局关键:三大维度构建出圈生态  ## (一)科技赋能:让遗产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利用三维扫描、AI修复技术还原濒危遗产(如山西应县木塔构件数字化存档),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发布修复过程,形成“保护-传播”闭环。  沉浸式体验创新:故宫“数字文物库”允许用户360°缩放观赏藏品,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以水下舞蹈演绎《洛神赋》,用科技重构遗产的叙事场景。  ## (二)文化创新:从“遗产本体”到“IP生态”的延伸  符号解构与年轻化表达:故宫文创将龙纹、脊兽等元素转化为潮玩、彩妆(如“故宫口红”),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供养人”计划,让用户通过区块链认养壁画修复项目,实现“参与式传承”。  跨界融合叙事: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游戏《王者荣耀》合作推出“上官婉儿-梁祝”皮肤,以唐代乐舞文化赋能电竞IP;丽江古城将东巴文字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装置,让遗产符号渗透日常生活。  ## (三)机制革新:构建“保护-活化-共享”的可持续链条  政策与资本协同:参考法国“遗产日”全民开放模式,我国可推动更多遗产地实行“免费开放日+商业化特展”机制,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遗产文创开发(如苏州拙政园与品牌联名开发茶点)。  社区参与式保护:贵州肇兴侗寨鼓励村民担任非遗传承人,将侗族大歌融入民宿体验项目,让遗产保护成果反哺当地民生,避免“空心化保护”。  # 三、避坑指南:警惕“出圈”背后的同质化陷阱  拒绝表面化符号拼接:部分景区将遗产简化为“古装拍照打卡点”,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需避免“千篇一律”的网红化改造。  平衡商业与保护边界:四川九寨沟曾因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生态受损,提示需建立遗产承载量预警机制,如采用“预约制”“分时段游览”等方式控制流量。  # 四、未来方向:构建遗产“元宇宙”与全球对话  虚拟遗产生态构建:利用元宇宙技术打造“数字长城”“虚拟兵马俑坑”,用户可在虚拟空间中参与文物修复、历史场景重建,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承模式。  国际化叙事破圈: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卢浮宫合作推出“数字丝路”线上展览,用多语种动画解读壁画中的文明交流史,推动遗产故事从“中国表达”走向“世界理解”。  # 结语:让遗产“活”在时代脉搏里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出圈”,终究要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承逻辑。当敦煌的飞天在弹幕中与年轻人“对话”,当秦岭的金丝猴通过直播镜头成为“生态网红”,遗产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滋养现代精神的文化基因。唯有让保护与创新同频、传统与当代共振,才能让千年遗产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15:18 , Processed in 0.0538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