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浙江东阳:文明乡风润乡土"示范圈带"绘新景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09: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东阳以“文明乡风示范圈带”为抓手,通过串联虎鹿镇葛宅村、蔡宅村等特色村落,以“移风易俗、文化铸魂、区域协同”三维联动,绘就了一幅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图景。以下从实践路径、特色亮点及成效三方面解析: 一、示范圈带的核心实践:从“单点示范”到“连片成景”东阳聚焦葛宅村(全国文明村镇)与蔡宅村(省级文明村镇)的资源禀赋,打造“孝义文化+家训传承”双主题示范带。  葛宅村以“孝”为魂,创新“孝行积分制”,将子女赡养老人、改善居住条件等行为量化,每月走访评议,推动孝老从“口号”变“行动”。连续八年举办孝文化节,2024年活动中10组家庭现场为父母洗脚,吸引周边村民参与,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蔡宅村以“家训”为脉,沿“孝之路”古街设置家训旗杆,打造“带着家训去参军”品牌。新兵刘星吉携带父亲手书家训入伍,数十名青年延续这一传统,让家风成为军旅精神纽带。村内“蔡嫂服务队”30余名妇女十余年义务调解纠纷、维护环境,成为乡村治理“柔性力量”。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活”在当下两地深挖非遗与民俗,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场景化:  葛宅村依托“孝义”主题公园的童学馆,每年吸引万余名学生体验传统礼仪,退休校长义务讲解村史;蔡宅村四维堂定期举办敬老仪式,端午游园会融合高跷、水龙非遗表演与包粽子等民俗,实现“文化+旅游+研学”一体。  产业融合方面,葛宅村将古宅改造为“燊・蘭桥”咖啡馆,成为年轻人打卡地;村民葛锦娅带领20余名妇女成立葛巾工作室,开发手工包、茶包等文创,结合5亩棉花种植体验,形成“设计-生产-研学”产业链。蔡宅村恢复“一里九桥”景观,连续九届端午游园会带动小吃产业年收入增长,激活古村经济。 三、全域文明赋能:从“乡风”到“共富”的蝶变东阳将示范圈带纳入“浙江有礼·歌画东阳”全域文明体系,通过三大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阵地建设: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覆盖城乡,有礼主题公园、人民路示范街等成为文明地标,融合“浙风十礼”景观与志愿服务驿站,提升市民参与感。  移风易俗:葛宅村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丧简办规定,蔡宅村生态安葬补助政策(节地安葬奖补3000元)推动殡葬改革,全市累计减免丧葬费用4769万元,文明婚丧渐成风尚。  群众参与:村民自发组建“文化讲解团”“蔡嫂服务队”,葛宅村73位老人共办长寿宴、蔡宅村村民义务讲解家训故事,形成“人人都是文明主角”的内生动力。2024年,两地文旅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15%,文明乡风真正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 结语:文明浸润乡土,振兴充满温度东阳的“示范圈带”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串联,更是文化认同与发展动能的聚合。从孝老爱亲的日常实践到非遗活化的创新探索,从家风传承的代际对话到产业振兴的民生答卷,东阳以文明乡风为笔,在乡土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的共富新景。这一实践证明,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魂”,也是激活内生动力的“源”。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11:03 , Processed in 0.0592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