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江苏南京:文化"串珠成链"文明实践"潮涌金陵"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09: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南京以“串珠成链”的创新思维,将散落的文化资源与文明实践阵地有机串联,形成全域化、沉浸式的文明实践生态,让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在金陵大地交相辉映,绘就“潮涌金陵”的文明新图景。以下从四个维度解析其实践路径: 一、空间整合:以“线”串“珠”,激活文化基因南京依托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梳理30余处阵地(如燕子矶滨江公园、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南京博物院等),打造生态文化、城乡融合、文商旅体、研学传播四大主题线路。例如,生态文化线串联南京眼步行桥、“长江记忆”园区、滨江规划展示中心,让游客在“长江水位记忆墙”触摸历史,在湿地观鸟中感受生态变迁。这种“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既满足游客打卡需求,又融入本地居民生活,如建邺区双闸街道依托实践带开发“诗颂长江”帐篷读书会,让长江文化从“景点”变为“生活场景”。同时,南京以“文学之都”为纽带,串联六朝博物馆、明城墙、金陵小城等历史地标,推出“文物书”“建筑书”“非遗书”等沉浸式体验。例如,城墙博物馆的光影幕墙、老厂房改造的“秦淮硅巷”科创空间,让古老街巷成为“可阅读的城市”,实现“一步一景一文明”。 二、多元主体:政企民协同,共奏文明乐章南京创新“文明实践伙伴计划”,吸引62家企业、高校、志愿组织参与,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生动局面。外企如星巴克在鼓楼区开展“共爱地球”环保活动,国企如南京供电依托“中国好人”李先南工作室发动居民护江,高校与科研院所则通过“元宇宙生态平台”打造“鸡笼山下文学课”,让千年文脉融入现代教育。志愿服务成为文明实践的“活水”:334.5万注册志愿者构建“国际生态保护联合体”“社区应急救援队”等特色队伍,从江豚保护到非遗传承,从本土实践到国际救援,形成“人人都是文明主角”的氛围。例如,雨花台区永盛社区应急队将急救知识融入情景剧,让安全文明走进街巷;江宁区“弟子规学堂”将秦淮花灯、白局等非遗引入课堂,培育“小传承人”。 三、活动创新:文化+N,点燃实践热潮南京以“文化+生态”“文化+科技”“文化+民生”为抓手,设计年轻化、互动化的文明实践活动。“长江主题”活动层出不穷:河西南帐篷诗会、江湾社区草坪诗歌大会以“诗颂长江”连接古今;扬子江生态公园的“长江文化志愿者联盟”发起万人护江行动,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共识。“小而美”的场景创新激活城市活力:111个小剧场嵌入景区、社区,如沉浸式剧《好时光大酒店》打破观演界限;新街口德基广场的艺术博物馆、老门东的非遗工坊,让商业空间变身文化客厅。数据显示,南京年均举办阅读活动1.5万场,居民每天阅读超1小时者达六成,“书香金陵”从口号变为生活方式。 四、城乡融合:全域联动,振兴文明根系南京通过旅游游园年卡(含52个景点)、乡村振兴主题线路,将城市文明向郊野延伸。近郊“微度假”成为新趋势:高淳游子山、桠溪慢城等乡村景区加入年卡,平山森林公园的“天然氧吧”、无想水镇的夜经济,吸引市民“走进乡村读文明”。江宁区新洲村实践站以“中国好人”故事带动护江志愿队,让长江保护从城市共识变为乡村行动。在空间布局上,南京构建“古都为核、江河融汇”的格局:幕燕滨江修复矿坑变景区,牛首山生态复绿成网红,新济洲湿地成为江豚栖息地。这种“生态反哺文化”的实践,让曾经的“工业疮疤”变为“文明地标”,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理念。 结语:从“串珠”到“潮涌”,文明照见未来南京的“串珠成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文化认同的凝聚与文明活力的释放。通过整合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南京让文明实践从“盆景”变为“风景”,从“活动”融入“生活”。如今,长江之畔的帐篷诗会、城墙下的科创工坊、乡村里的非遗课堂,共同构成了金陵大地的文明新潮——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生动作答。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11:03 , Processed in 0.0532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