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装‘智慧大脑’,农民点手机种地”是智慧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这种模式正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以下是相关介绍: 运作模式数据采集:由田间气象站、物联网设备和遥感监测装置等组成的智慧农业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等多维度数据。例如,在吉林通榆县,当地的系统通过这些设备全面监测作物生长环境。浙江湖州南浔的“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也利用各类传感器实现了对土壤、空气、水源、病虫害和视频图像等多维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当地种植经验,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包括施肥方案、灌溉时机、病虫害预警与防治措施等。如通榆县的智慧农业系统,使用半年后就能根据当地地块特点给出个性化建议。平山镇的相关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快速得出诊疗方案,疑难问题还能在线连接农业专家进行诊断。远程控制与操作:农户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接收系统发出的信息,并可远程控制相关农业设备,如灌溉系统、施肥设备、植保无人机等,实现精准作业。像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的农户,能通过手机软件远程操控灌溉系统,让水肥混合液顺着地下管网精准抵达作物根部。 应用效果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巡查和传统农业操作的人力投入,提高了劳动效率。例如,通榆县的种粮大户袁萍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种地,现在一人用一部手机就能管理1000亩耕地。南浔的“数字大田”使人工日常巡田次数减少70%,劳动力数量减少35%。节约资源与成本:实现了水资源、肥料等农业资源的精准利用,降低了浪费和成本。如通榆县农户使用智慧农业系统后平均节水20%。南浔的“数字大田”实现了秸秆100%回收,有机肥施用比例提高40%,化肥用量减少28%,化学农药用量减少45%。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精准的种植管理,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促进了作物生长,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通榆县使用系统的农户平均增产15%。平山镇的农产品通过质量可追溯,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当地企业的大米在网上能卖到较高价格。 发展前景随着5G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智慧农业系统的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未来,智慧农业有望与更多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