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让胜诉权益及时兑现为“真金白银”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23: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胜诉权益及时兑现为“真金白银”,是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更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关键一环。以下从执行难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胜诉权益“兑现难”的现实困境“执行不能”与“执行难”交织    部分案件因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财产已被转移、隐匿,导致法院判决沦为“空头支票”。例如,一些民间借贷纠纷中,被执行人名下无房产、车辆、存款等可执行财产,甚至通过离婚协议等方式转移财产,使债权人胜诉后仍无法获得赔偿。  执行周期长、成本高    从立案到财产查控、评估拍卖、款项发放,流程可能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当事人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配合法院调查,部分偏远地区或复杂案件的执行成本更高,甚至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  跨区域、跨部门协作障碍    涉及异地财产查封、冻结时,可能因地域管辖、信息互通不畅等问题导致执行效率低下。例如,被执行人在A地有房产,却在B地居住,法院需协调两地不动产登记部门、银行等机构,流程繁琐易延误。   二、胜诉权益“兑现难”的深层原因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部分被执行人缺乏诚信意识,将“赖账”视为“生存智慧”,甚至形成“职业老赖”群体。而信用惩戒措施(如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的威慑力尚未完全覆盖所有领域,对部分被执行人影响有限。  执行资源与案件量不匹配    法院执行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但执行人员编制、设备配置等相对有限。以某基层法院为例,2024年执行案件同比增长20%,但执行团队人数仅增加5%,人均办案量超负荷,导致部分案件无法及时跟进。  财产查控手段存在局限性    目前法院主要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信息,但对数字货币、虚拟资产、个人收入流水等新型财产形式的查控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财产“漏查”。   三、让胜诉权益落地的“破局之道”# (一)强化执行机制创新,提升执行效率建立“执行绿色通道”    对涉民生案件(如工伤赔偿、农民工工资)、小微企业债权等优先立案、优先查控、优先发放执行款。例如,某省高院推出“民生执行专项行动”,2024年为3000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款超5000万元。  推行“执行悬赏”与“律师调查令”    鼓励社会公众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对有效线索给予奖励;赋予申请执行人代理律师调查令权限,可查询被执行人婚姻登记、工商登记等信息,拓宽财产查控渠道。  运用科技手段赋能执行    借助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建立“智慧执行”平台,实现跨部门财产信息实时共享。例如,法院可直接对接税务、社保、支付宝等系统,实时监控被执行人收入、消费动态,及时冻结可疑资金流动。  # (二)织密信用惩戒网络,震慑“老赖”行为扩大失信联合惩戒范围    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接入金融、交通、招投标等领域,限制其贷款、乘坐高铁、参与政府采购等。例如,某失信企业因被限制招投标资格,被迫主动履行500万元债务。  推行“信用修复”机制    对主动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允许其申请移除失信名单,激励“老赖”主动还款。2024年某省已有2000余名被执行人通过履行义务修复信用,执行到位金额达1.2亿元。  # (三)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形成执行合力加强执行救助与司法保险    对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发放执行救助金,缓解其燃眉之急;推广“执行悬赏保险”“执行不能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执行风险,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  推动“执源治理”前端化解    引导当事人在诉讼前申请财产保全,防止被执行人转移财产;加强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从源头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例如,某地区通过诉前调解将30%的合同纠纷化解在诉讼前,执行案件量同比下降15%。   四、结语:让司法“温度”与“力度”并存胜诉权益的兑现,不仅是法律文书上的文字,更是当事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唯有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社会协同,才能让“纸上权利”转化为“真金白银”,让司法公信力扎根于群众心中。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强调的:“要以‘钉钉子精神’解决执行难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05:01 , Processed in 0.0614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