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山东夏季农业生产中从田间到车间的丰收“接力”见闻: 田间生产小麦机收全面推进:山东6000多万亩小麦进入机收高峰期,各地麦浪滚滚,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等步骤一气呵成。例如,在济宁市汶上县次邱镇黄庄村的麦田里,两台大型收割机同时作业。无人农场示范引领:在滨州邹平市焦桥镇的中国科学院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利用北斗、天通等卫星技术,研发升级了5类农机、10类机具,实现了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化精准作业。1100亩的麦田中,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农情立体感知网络,研发了多源数据融合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走进指挥室,数字孪生与智能管控系统实时显示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信息。与辅助驾驶农机相比,无人农机减少农场劳动力超70%,关键技术、硬件装备、软件系统等已实现100%国产化。夏种有序开展:收割后的田地迅速进入玉米播种环节。在泰安市新泰市宫里镇宫北村,小麦收获机、搂草机、秸秆打包机、玉米播种机等高效运转,收割脱粒、秸秆打捆回收、玉米播种等在机械化作业中一气呵成。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也成为多地农民的首选,操作前输入株距、行距等数据,机器就可以自主作业,比人工播种快且播得整齐。科技助力田间管理:在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的万亩示范田中,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北斗导航精准规划路径,实现水肥精准输送至麦根,较传统灌溉节水30%以上,肥料利用率超60%,每亩地增产100余斤小麦。农业无人机也在多地大显身手,智科农服可通过无人机精确计算农田的施药量和施药位置,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精准、高效的病虫防治。服务保障到位:山东各地创新推出“晒粮地图”,德州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提前规划好晾晒区域,划分出平整地块,并预留车辆通行通道;德州市夏津县开放全县范围内的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机关大院、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及文化广场、闲置学校等具备晒粮条件的公共区域,并提供饮水、防暑等服务。新泰市多部门联动,通过在高速路口设立接机服务站2个、落实农机用油5%优惠政策、滚动预报“三夏”期间天气状况、设立农机维修网点45处等措施,加强农机作业服务保障。 车间加工在粮食收获后,会被运往各地的粮食加工车间。经过烘干、筛选、去杂等一系列工序,将小麦加工成面粉,玉米加工成玉米粉、玉米粒等产品,然后进行包装,进入市场流通,完成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丰收“接力”。例如,阳谷县大布镇高庄村占地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晾晒场安装了智能烘干塔,年可处理粮食5000吨,今年“三夏”以来已累计烘干小麦近千吨,为粮食的后续加工和储存提供了保障。在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能够将小麦加工成各种精度和用途的面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玉米加工车间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将玉米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如饲料、淀粉、玉米油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