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高考志愿填报需要做以下准备:1. 熟悉高考政策: - 了解所在省份的高考政策,包括招生批次、志愿设置、填报数量、录取规则等。例如,有些省份是院校专业组模式,有些是专业+院校模式。 - 关注当年政策的变化,如招生计划的调整、选科要求的改变等。2. 收集信息: - 权威信息渠道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有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 收集目标高校的信息,如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就业及深造情况等。3. 自我定位: - 高考成绩公布后,结合成绩和全省排名,参考一分一段表,明确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了解大概能报考的大学范围。 - 若成绩未出,可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看看自己在班级、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4. 考虑自身因素: - 兴趣爱好: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哪些专业能激发学习动力和潜能,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 身体条件:部分专业会受到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如色盲、色弱不能报考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还有部分院校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特定要求,需要提前了解。5. 初选志愿: - 结合成绩定位,划定一些在本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认真研读这些院校的招生章程,仔细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 - 按照“冲、稳、保”的策略,分三个梯度选择足量的院校和专业志愿。“冲”的院校是指往年录取分数线略高于自己成绩的学校;“稳”的院校是指自己成绩与往年该校录取成绩大致相同的学校;“保”的院校则是低于自己成绩,用于保底的学校。6. 模拟填报: - 依据本省的志愿设置情况,将高考志愿草表完整地呈现出来,进行一次真实的模拟操作。 - 熟悉网上填报的流程和系统操作,避免在正式填报时因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而手忙脚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