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成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对助力更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推动制度创新: 形成可借鉴模式: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第一家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外资准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有诸多突破,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如发布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等。这些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减少了制度创新的试错成本。 促进制度型开放: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试点,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通过复制推广其经验,能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创新贸易监管模式:自贸试验区推出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举措,将涉及贸易监管的多个部门的业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大提高了贸易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时间和成本。这种模式的复制推广,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贸易流程,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 优化投资环境:自贸试验区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清单之外的领域则给予外资国民待遇,提高了外资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同时,简化了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国内外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复制推广这些经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培育产业集群:各自贸试验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如上海集成电路、广东现代金融、天津融资租赁、福建航空维修等。通过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如产业扶持政策、创新生态建设等,可以带动其他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自贸试验区积极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在监管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这些经验的推广,有助于激发全国范围内的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在更广泛的区域落地生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联动:自贸试验区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了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例如,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强化了规模效应,将所在区域打造成了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复制推广相关经验,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形成更紧密的国内经济循环。 带动内陆开放:一些沿海自贸试验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复制推广这些经验,可以为内陆地区提供借鉴,帮助内陆地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内陆地区的开放水平,缩小区域之间的开放差距,促进全国开放格局的均衡发展。在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推进企业和群众急需的试点举措,做好与其他改革开放试点措施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同时,要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更大力度开展制度型开放试验,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