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善绿色长城是众多治沙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当地政府等多方长期努力的成果,以下是其诞生历程:早期探索与艰难起步:阿拉善地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比高,生态环境脆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关键节点和生态治理的核心战场。20世纪80年代初,空军部队开始无偿支援阿拉善地区进行飞播造林,但起初效果并不理想。当时,像付俊年等当地第一批投身治沙事业的先锋,也面临着风沙大,种下去的树苗易被流沙吞没的难题。此外,图布巴图从2002年开始,在巴丹吉林边缘承包2000亩荒漠种树防沙,他和老伴儿省吃俭用,拿出积蓄购买梭梭苗,克服干旱、高温等恶劣条件,手提肩挑担水浇苗,还积极学习栽种技术,不断摸索适合当地的治沙方法。经验积累与模式形成:经过反复摸索,当地林业工作者找到了飞播的规律,即“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因地制宜科学治沙,飞播造林逐渐成为当地主要的治沙手段。同时,付俊年和他的团队也摸索出“草方格沙障 + 耐旱植物种植”的治沙模式,通过将梭梭苗植入压好的草方格内,增强沙地抗风沙能力,改善沙地土壤结构。军民融合与社会参与:2001年,时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的李旦生组织官兵投入生态保卫战。后来,他把军分区几位退役官兵召集在一起,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四处募集生态建设资金,决心建立3个大型种植基地。陈东征带领首批员工志愿者与军分区官兵携手植树,采取军民融合的创新方式组织协调阿拉善生态建设,带动社会各界关注阿拉善、植绿阿拉善。18年间,先后有36批百余家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的近万名员工来到大漠接受国情教育,26万多军民投入到植树会战中,在腾格里沙漠东缘逐步建成宽4千米、长30千米的绿色长廊。工程推动与持续发展:2011年三北五期工程正式启动,阿拉善地区被列入治理范围,飞播造林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阿拉善左旗通过人工种植、飞播造林、封沙育林等方式共完成营造林任务101.4万亩,有效地遏制了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近年来,阿拉善盟将林草生态治理的重心聚焦在巴丹吉林沙漠上风口周边,在沙漠东缘和东南缘,一条飞播带悄然延伸;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一条长达350公里、宽5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已然成型,像一条绿色长城,牢牢阻挡着沙漠南侵东移的脚步。2025年,阿拉善盟将重点围绕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边界区域开展联防联治项目,构建环两大基地林草防护带,建设锁边林草带,填补沙漠锁边空白区,阻止三大沙漠南侵东移、蔓延汇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阿拉善绿色长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守护当地乃至华北、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