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合力推动语言文字的价值回归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7 21: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力推动语言文字的价值回归:守护文化根脉与时代生命力  # 一、语言文字的核心价值:被忽视的“文明基因”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思维方式的映射与民族认同的纽带:  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汉字的象形、指事等造字法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如“家”从“宀”从“豕”,反映农耕文明);方言中的俚语、谚语记录着地域独特的生活智慧。  思维与审美的载体:诗词中的平仄韵律、修辞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营造),体现了中华文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学思维。  民族认同的根基:统一的文字系统(如汉字)是维系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打破了方言差异的隔阂,构建了“书同文”的文明共同体。  # 二、当前语言文字价值弱化的现实挑战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下,语言文字的深层价值面临多重冲击:  工具化倾向加剧:应试教育中对语言文字的机械拆解(如语法背诵、模板写作),忽视了其人文内涵;网络交流中“缩写体”“谐音梗”的泛滥(如“yyds”“绝绝子”),导致表达碎片化、意义消解。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濒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约40%的语言濒临消失,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如赫哲语、畲语)使用人数不足千人,方言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普通话挤压,地域文化记忆逐渐模糊。  文化自信的隐性流失:对西方语言文化的盲目推崇(如过度依赖英语、外来词滥用),削弱了对母语文化的深度认同,甚至出现“汉语难学”的认知偏差。  # 三、多方协同:构建语言文字价值回归的生态体系  推动语言文字价值回归,需要政府、社会、教育、技术等多维度发力:  ## (一)政策引领:夯实制度保障  立法保护与资源倾斜: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纳入非遗保护体系,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语言研究(如建设语言资源数据库、资助濒危语言抢救工程)。  文化传承工程落地:推广“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汉字听写大会”等品牌项目,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比重(如诗词鉴赏、书法教育),让语言文字教育从“应试”转向“育人”。  ## (二)社会参与:激活文化自觉  媒体与平台的责任担当:主流媒体带头规范语言使用,抵制低俗网络用语;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开设“语言文化”专栏(如解析成语典故、方言故事),引导公众关注语言的审美价值。  民间力量的创造性转化:鼓励文化团体创作方言戏剧、汉字文创产品(如“汉字棋”“甲骨文表情包”),让语言文字以年轻化、趣味化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  ## (三)教育革新:重构认知与实践  学校教育的范式转型: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字溯源”(如讲解汉字演变历程)、“文学审美”(如赏析经典文本的语言艺术),减少机械刷题,增加写作实践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多语言教育的平衡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保障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又保留民族语言的传承空间;高校设立语言文化相关专业(如文字学、语义学),培养专业研究人才。  ## (四)技术赋能:用创新守护传统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利用AI技术开发“方言语音识别系统”“汉字构形数据库”,通过VR技术重现古代文字应用场景(如甲骨文占卜、活字印刷),让语言文字“可感可触”。  智能工具的正向引导:输入法、写作软件增加“语法规范提示”“经典词汇推荐”功能,在网络社交中潜移默化提升语言使用质量。  # 四、价值回归的深层意义:从“沟通”到“文明对话”  语言文字的价值回归,本质是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当我们不再将母语视为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视为文明的精神密码,才能在全球化中避免文化失语——从汉字“和”所蕴含的“和谐共生”理念,到方言中“十里不同音”的文化多样性,语言文字的生命力,正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独特性的根基。  结语:推动语言文字价值回归,不是复古守旧,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唯有政府、社会、个体形成合力,才能让语言文字在传承中焕发生机,既成为连接历史的桥梁,也成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力量。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00:57 , Processed in 0.4866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