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全力打造中原农谷2.0版。以下是具体介绍:总体目标:到2027年,中原农谷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全领域种业资源更加集聚,全要素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全链条产业规模更加壮大,初步建成汇聚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农科“芯”城。具体建设内容: 打造全国生物育种创新高地:围绕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建设,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做强平台载体,优化创新体系。做优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等纳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扩大种质资源库收集保藏范围,打造黄淮海区域性保护中心。到2027年,力争新收集、创制、保藏种质资源20万份以上,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15家以上。 形成种业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推行“领军人才 + 创新团队 + 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重点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PI(首席科学家)团队,拓宽海外招才引智渠道。到2027年,新引进种业领域院士3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PI团队10个以上,引育种业领域高层次“双能”人才200名以上,培养研究生1000名以上。 打造优良品种繁育转化高地:依托中原农谷科技孵化中心、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链条。建立成果首推机制、快速产业化机制和优秀品牌发布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到2027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品种转化率达到80%以上,交易额达到5亿元以上。 构建现代种业产业发展高地:实施种业龙头企业招引计划和本土企业培育工程,引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2家、“隐形冠军”企业5家以上,推动河南种业集团小麦、玉米等强项进入全国前3强。建成小麦、花生、大豆、水稻等良种繁育基地5个以上,建设科技创新试验基地、新品种展示基地20个以上,培育年营收超百亿产业集群4个以上,全域种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建立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高地:提升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影响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谋划建设海外研发基地(中心)、国际育种创新平台5家以上。保障措施: 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校院谷”融合发展,发挥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优势,强化平台牵引和空间承载作用,深入推进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中原农谷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用共享的创新格局。建立科研教学融合互促机制、重大平台引领机制、人才互认共用机制,实现全链条、全要素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郑州至平原示范区城际铁路前期研究,推进郑新高速(龙凤大道)、农谷大道、滨湖大道西延、中原农谷核心区黄河水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优化等项目建设,拟建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公共服务配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