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多些“1米视角”》
“1米视角”的内涵
儿童视角
“1米视角”很大程度上是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平均身高大约在1米左右,从这个高度看城市,与成人视角有着天壤之别。在儿童的眼中,城市的公共设施、街道景观等有独特的需求。例如,儿童游乐场所的设施如果从成人的视角设计,可能更多注重外观和规模,但从1米视角看,设施的安全性、易用性更为关键。游乐设施的边角是否圆润,避免儿童磕碰;操作按钮是否在儿童能够轻松触及的高度等。
贴近生活与细节
这一视角也代表着贴近地面、贴近生活细节的观察。在城市的街道上,1米视角能看到地砖的平整度。如果地砖铺设不平整,对于推着婴儿车的家长或者行走不稳的老人来说就是潜在的危险。同时,在这个视角下,能注意到街边绿化植物是否带刺或者是否有易过敏的花粉飘散在儿童经常活动的高度,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城市建设缺乏“1米视角”的现状
公共设施不便
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在设计时缺乏对儿童和特殊需求群体的考虑。例如公交站台,候车座椅的高度大多是按照成人的标准设计,对于儿童来说,坐上去双脚悬空,没有合适的支撑,非常不舒服。而且公交站牌的高度对于儿童来说过高,他们很难看清上面的线路信息。
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规划中,往往更多考虑成人的活动需求和审美。一些广场上的景观小品和大型雕塑虽然在整体上美化了环境,但从1米视角看,可能遮挡了儿童的视线,影响他们在广场上自由奔跑和玩耍的空间。而且一些公园中的道路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自行车、滑板车等小型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道路过窄或者有太多台阶。
让城市多些“1米视角”的意义
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当城市从“1米视角”进行优化时,儿童能够在城市中更安全、舒适地活动。例如,在学校周边的街道,如果按照1米视角进行交通规划,设置更低的交通指示牌,让儿童能够清楚看到交通规则,同时设置适合儿童身高的交通信号灯按钮,这会增强儿童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安全感。儿童在一个处处为他们考虑的城市环境中成长,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
体现城市的包容与人文关怀
一个多些“1米视角”的城市,不仅是对儿童友好,也是对所有特殊需求群体的尊重。例如,轮椅使用者、身材矮小者等,都能从这种关注细节、贴近地面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受益。这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展现出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使城市成为一个真正适合所有人居住的地方。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对儿童友好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城市的热爱和归属感。这些儿童长大后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注重细节和特殊需求的城市建设能够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因设施不合理而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推动城市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实现城市多些“1米视角”的举措
公众参与设计
在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尤其是儿童和家长的意见。可以通过社区会议、线上问卷等形式,让孩子们用绘画、简单文字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城市设施和空间的期望。例如在设计一个社区公园时,组织儿童参与设计工作坊,让他们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公园模样,包括游乐设施、休息区等,设计师根据这些创意进行整合和优化。
专业培训与理念更新
对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1米视角”的重要性。在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中,增加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特殊需求群体与城市设计等内容。例如,建筑学院可以开设专门课程,讲述如何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进行建筑设计,使未来的专业人员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具备这种意识。
政策引导与评估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城市建设中融入“1米视角”。在项目审批环节,将是否考虑儿童和特殊需求群体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积极践行“1米视角”理念的建设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同时,建立城市环境的定期评估机制,从“1米视角”对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等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