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的地铁梦,可以休矣》这样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多方面的考虑:
建设成本
高额的前期投入
地铁建设的前期勘探、规划设计费用极其高昂。例如,在进行地铁线路规划时,需要对沿线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勘探,这涉及到钻探、地质分析等多项工作。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其财政收入相对有限,难以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前期规划投入。
建设地铁的土建工程成本巨大。地下挖掘、车站建设等每公里造价在数亿元不等。像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如果建设地铁,分摊到每个乘客的建设成本将非常高。例如,某些中小城市建设一公里地铁可能需要5 8亿元,而其人口总量和客流需求根本无法支撑这样巨大的投入。
昂贵的设备购置与安装
地铁的车辆、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设备都依赖进口或采用先进技术,价格不菲。例如,一列地铁车辆的采购成本可能达到数千万元,而且需要配备多列车辆以满足运营需求。信号系统作为保障地铁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其采购和安装成本也很高。中小城市在购置这些昂贵设备时往往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运营成本
人员成本
地铁运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包括列车驾驶员、调度员、车站工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在中小城市,由于劳动力市场相对较小,可能无法像大城市那样形成规模效应来降低人力成本。例如,一个大城市由于地铁线路众多、人员规模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均培训成本和薪酬成本。而中小城市运营地铁,同样需要配备这些人员,且人员成本在总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大。
能源与维护成本
地铁列车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车站、隧道等设施的照明、通风等设备也需要持续供电。同时,地铁的轨道、车辆、信号等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这些维护成本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中小城市的客流相对较少,票务收入难以弥补高额的能源与维护成本。
客流需求
人口规模与分布
中小城市的人口总量往往较少,而且人口分布相对分散。与大城市的集中式人口分布不同,中小城市可能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居住和商业区,人口密度难以达到支撑地铁运营的最低要求。例如,一些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可能只有几十万,而且周边的卫星城镇人口规模也不大,难以形成足够的客流走廊,导致地铁运营时车厢内空空荡荡,资源浪费严重。
出行习惯与需求
中小城市的居民出行距离相对较短,而且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地面交通相对不那么拥堵。很多居民习惯采用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或者常规公交等出行方式。对于地铁这种大运量、快速的交通方式需求并不强烈。例如,在一个面积较小的中小城市,居民乘坐公交车或者自己骑车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乘坐地铁。
债务风险
财政可持续性
建设和运营地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中小城市过度举债来建设地铁,会给城市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债务压力。例如,一些城市为了建设地铁,发行了大量的地方政府债券。如果地铁运营后不能产生足够的收益,城市将面临债务违约风险,这会影响城市的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城市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融资能力。
对其他公共服务的影响
巨额的地铁建设和运营资金投入可能会挤压中小城市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市政府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将过多资金投入到地铁项目,可能会导致其他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影响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