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具有深远意义且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推进。
重要意义
改善居住环境
许多老旧城市社区存在住房老化、基础设施破败等问题。通过城市更新,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如翻新破旧的房屋外立面、更新老化的水电管网等,可以显著提升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
例如,在一些老城区的小区改造中,更换了陈旧的排水管道,解决了雨季积水内涝的问题,同时对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增加了绿地和休闲设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区域的功能定位可能发生变化。城市更新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将一些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功能区域进行调整。
比如,把位于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用地逐步转化为商业、办公或居住用地。许多城市的老工业区经过改造,转型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园区或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城市的功能结构。
传承历史文化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这有助于保留城市的记忆和特色文化,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像北京的南锣鼓巷地区,通过合理的更新改造,在保留传统四合院建筑风貌的同时,引入特色文化商业,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更新项目能够带动大量的投资。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还是商业设施的更新,都需要资金投入,这将刺激建筑、材料、金融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大型城市综合体的更新改造项目,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后期的商业运营,会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措施
科学规划引领
全面评估与分析
对城市的各个区域进行详细的现状评估,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状况、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绘制城市现状的详细地图,为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制定分层级规划
从宏观层面制定城市更新的总体战略规划,确定城市更新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区域。在中观层面,编制分区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更新方向。在微观层面,针对具体的更新项目,如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制定详细的改造规划。例如,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制定了全市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转型方向,同时针对黄浦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制定了细致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公众参与规划编制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过程。例如,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等,充分听取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符合实际需求。
多元化资金筹集
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设立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一些公益性较强的城市更新项目,如老旧小区的基础类改造(包括水、电、气等管网改造)、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等。例如,广州市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用于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
社会资本引入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比如,采用PPP(公私合营)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在一定期限后将部分收益返还给政府,实现双方共赢。
创新金融工具
探索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券等金融工具。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城市更新项目的收益情况,合理确定债券发行规模和期限,为城市更新项目筹集资金。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城市更新项目的金融产品,如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等。
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认定
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认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挂牌保护。例如,南京市对全市的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普查,为每一处历史建筑建立了档案,并在建筑上设置了保护标识。
保护与更新的协调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历史文化资源在更新过程中不被破坏。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内部功能更新时也要保留其外部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如在历史街区内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商业等,实现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
制定更新政策
出台专门的城市更新政策法规,明确城市更新的主体、程序、权益保障等内容。例如,一些城市制定了城市更新管理办法,规定了不同类型城市更新项目的申报、审批流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机制。
政策激励与约束
制定政策激励措施,如对积极参与城市更新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容积率奖励等。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对违反城市更新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例如,对于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并给予高额罚款等处罚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