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区夏港街推动城市存量空间活化利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多种举措:
意义
提升土地资源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夏港街经过多年发展,可开发的新增土地资源有限。通过存量空间活化利用,可以挖掘现有土地和建筑的潜在价值。例如,一些老旧厂房和仓库占据着城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段,将其活化后,从原来的低价值使用状态转变为高效的商业、文化或创新产业空间,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有利于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原本可能是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区域,存量空间经过改造后,能够吸引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入驻。比如,将旧厂房改造成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创意工作室,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物理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改善城市环境与形象
许多存量空间往往存在设施陈旧、环境破败等问题。活化利用过程中,会对这些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环境整治。例如,将废弃的滨水空间进行改造,建设成为集休闲、景观、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滨水公园或特色步道,提升城市的整体美观度和宜居性。
保留城市记忆与文化传承
夏港街可能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存量空间活化利用时,可以对这些历史文化元素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如将老街区中的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既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又能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举措
旧厂房改造与产业转型
功能转换规划
对夏港街内的旧厂房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规划。根据厂房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等特点,确定其适合转型的产业方向。例如,对于靠近交通枢纽且空间宽敞的厂房,规划为物流仓储与电商融合的产业园区;对于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的厂房,将其改造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基地。
吸引企业入驻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旧厂房改造和入驻。政府可以提供租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科技型、创意型企业入驻改造后的厂房。例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入驻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积极性。
打造产业生态
在改造后的旧厂房区域内,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除了企业办公空间外,还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如产品展示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各类产业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老旧社区微改造
改善居住环境
对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包括翻新道路、更新给排水系统、改造老旧电路等,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增加社区的绿化面积,打造社区口袋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提升社区文化氛围
在老旧社区微改造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例如,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文化墙,展示社区的历史变迁、名人故事等;将一些闲置的社区用房改造为社区文化活动室,开展书法、绘画、戏曲等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居民参与机制
建立居民参与老旧社区微改造的有效机制。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例如,在改造方案设计阶段,召开居民座谈会,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规划、景观设计等环节中,提高居民对微改造项目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滨水空间重塑
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
对夏港街的滨水空间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水体污染,恢复河道、湖泊的自然生态功能。同时,打造滨水景观带,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亲水平台、栈桥等景观设施,营造优美的滨水休闲环境。
多元功能融合
赋予滨水空间多元的功能。除了休闲娱乐功能外,还可以融入文化、商业等功能。例如,在滨水区域建设文化长廊,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滨水商业街区,发展特色餐饮、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商业业态,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消费、休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