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以“大思政课”品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一些探讨:
一、整合多方资源
1. 社会资源融入
建立校外思政教育基地。例如,与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合作,将思政课堂搬到这些场所。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例,学生们在这里可以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通过讲解员的讲述、观看实物展示等方式,深入了解中 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使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比如请劳动模范讲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敬业奉献的价值;请抗疫英雄分享抗疫经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内部资源协同
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语文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如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在物理、化学等课程中融入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整合学校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资源为思政教育服务。例如,学校的话剧社团可以排演红色经典话剧,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现思政内容;校园文化节中设置思政主题板块,如举办“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体验式教学
开展情景模拟活动。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场景,如模拟联合国大会,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就全球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等概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
组织社会实践调查。例如,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学生通过采访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分析垃圾分类数据等方式,不仅能够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数字化教学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例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场景,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珍贵。AR技术可以应用于思政教材,当学生扫描教材中的图片时,可以弹出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补充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打造在线思政教育平台。平台上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源,如名师讲座视频、思政案例库等。同时,设置在线讨论区、作业提交与批改等功能,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和自主化。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思政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性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过程性评价)。例如,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小组项目的完成情况等都应纳入评价体系。可以设定一定的比例,如过程性评价占60%,结果性评价占40%,这样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
2. 多主体评价
除了教师评价之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社会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思政学习中的收获、不足以及努力方向;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例如通过小组互评,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也能对自己的思政素养有更清晰的认识。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后的反馈、实习单位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等方式进行,从社会的角度衡量学生思政教育的成果。
四、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1. 培训与提升
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等。例如,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思政教学研讨会,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经验,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鼓励思政教师到企业、基层进行挂职锻炼。教师在挂职期间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将社会中的鲜活案例融入思政教学。如思政教师到企业挂职后,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等,使思政课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跨学科人才引进与合作
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充实思政教师队伍。例如,引进具有哲学和历史学双学位的人才,他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思政内容进行解读和教学。同时,促进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开展思政教育研究项目,如思政教师与艺术学院教师合作开展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