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企调查中的一些做法构成贸易投资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多方面:
一、从调查依据角度
1. 标准的不合理性
在一些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欧盟采用的计算“正常价值”等标准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欧盟可能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与中 国差异较大的替代国来计算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这种替代国方法往往不能准确反映中 国企业的真实生产成本和市场情况。中 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许多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营,具有自身的成本结构优势,这种不合理的标准使得中 国企业在应对调查时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2. 规则的歧视性
欧盟的一些贸易调查规则在实际执行中对中企存在歧视。比如在知识产权相关调查中,欧盟可能对中 国企业提出高于本土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的要求。在涉及技术转让等问题的调查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 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正常合作模式和创新发展需求,而将正常的商业合作与所谓的“不公平竞争”混为一谈,对中企进行过度审查。
二、从调查过程角度
1. 调查程序的不透明性
欧盟的调查程序往往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中企在面对调查时,可能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调查相关的信息,包括调查的具体范围、证据要求、判定标准等。例如在一些反垄断调查中,欧盟调查机构可能突然要求中企提供大量繁杂的文件资料,且对于资料的具体用途、如何判定合规等解释不清,使得中企难以准确应对调查,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经营风险。
2. 处罚的随意性
在调查结果判定和处罚方面,欧盟有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即使中企积极配合调查并提供合理证据,仍然可能面临较重的处罚。例如在某些环保标准相关的调查中,如果中企的某项指标稍有偏离欧盟标准,就可能被处以高额罚款或者限制市场准入,而对于欧盟内部企业在类似情况下可能会有相对宽松的处理方式,这种差异对待实际上阻碍了中企在欧盟的正常贸易和投资活动。
三、从调查影响角度
1. 市场准入限制
欧盟的调查会导致中企面临严重的市场准入限制。一旦某家中企被调查,无论是正在进行的商业项目还是未来的市场拓展计划都可能受到阻碍。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项目,如果中企被卷入调查,相关项目可能会被暂停或取消,这不仅影响中企的经济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中 国对欧盟的正常投资。
2. 产业链合作受阻
欧盟对中企的调查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受到冲击。对于中企在欧盟的供应商和客户来说,由于调查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可能会减少与中企的业务往来。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企与欧盟企业原本在研发、生产等环节有诸多合作机会,但调查使得双方合作变得谨慎,这不仅影响了双方企业的发展,也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