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老人为何难逃“神药”诱惑?骗子的戏码环环相扣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8 07: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人难逃“神药”诱惑,既有老人自身的原因,也与骗子的狡猾手段有关,具体如下: 老人自身因素健康焦虑与治疗渴望: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受慢性疾病困扰,在漫长治疗过程中产生无力感,急切渴望找到“速效方案”根治疾病。骗子便打着“包治百病”“快速见效”旗号,迎合老人期盼,如宣传“神药”能轻松治愈各种慢性病甚至癌症等重症,让老人看到康复希望而心动。认知能力下降:部分老人因年龄增长或患有认知障碍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财务决策能力、判断力下降,难以识别骗局中的漏洞。同时,他们对药品信息存在认知盲区,不了解正规药品标识,易被虚假保健品外包装上的“院士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专业术语和伪科学字眼迷惑。情感孤独:当下空巢老人数量众多,子女陪伴不足、社交圈子狭窄,老人内心渴望情感关怀。骗子抓住这一心理,大打“亲情营销”牌,对老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让老人在情感上产生依赖,进而信任他们推荐的“神药”。信息获取与辨别能力有限:尽管网络发展使信息传播广泛,但老人获取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且对新兴媒体信息辨别能力较弱。他们可能更易相信熟人推荐、广告宣传等,而难以分辨网络直播、朋友圈等渠道中虚假“神药”信息的真伪。同时,面对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老人防骗意识和知识更新滞后,防不胜防。侥幸与贪小便宜心理:部分老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能真的遇到了能治愈疾病的神奇药物。而且骗子常以免费试用、赠送礼品、打折优惠、抽奖中奖等方式吸引老人,老人贪小便宜心理易被利用,进而陷入骗局。例如先免费提供评书机等物品,实则暗藏天价药骗局。报案意愿低:老人即使发现被骗,也可能因觉得尴尬难堪而不愿主动报案,或者不知道如何报案。并且骗子认为老人很难记住犯罪细节,即使报案也不用担心被绳之以法,这也使得他们更肆无忌惮地对老人实施诈骗。 骗子的手段因素虚假宣传:    夸大疗效:声称“神药”能包治百病,可治愈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甚至癌症、尿毒症等重症,如将普通产品吹嘘成能修复人体基因细胞、解决全身 128 种慢性病的神奇药物。    伪造权威:伪造权威认证、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利用老人对机构和专家的信任,让老人放松警惕,如宣称产品获得“FDA”认证(实际可能是虚假或伪造的认证),或打着“院士科研成果”旗号。情感营销:骗子对老人关怀备至,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建立情感联系,获取信任后再推销“神药”。还可能组织各种活动,如健康讲座、旅游等,让老人在群体氛围中更容易接受其宣传和诱导。虚假案例诱导:在宣讲会或宣传中安排托儿,编造或让托儿讲述“治愈案例”,展示虚假的前后对比照片等,让老人相信“神药”的效果。例如在“神药”宣讲会现场,有人假扮患者讲述自己服用后肺炎、颈椎病等病症被治愈的经历。销售策略陷阱:    高压销售:采用攻击性或胁迫性的销售策略,迫使老人迅速做出购买决定,不给老人足够时间思考和咨询他人,如限时优惠、限量抢购等手段,让老人产生不买就亏的心理。    分级返利与传销模式:部分“神药”销售采用分级制,以高额返利、分红为诱饵,鼓励老人购买更多产品并发展下线,形成类似传销的模式,利用老人的贪财心理扩大骗局规模。    多种渠道推广:借助电商平台、视频直播、朋友圈、虚假广告等多种渠道传播虚假信息,覆盖面广,让老人更容易接触到。而且骗子会针对老年人群体精准投放广告,提高骗局的成功率。    话术陷阱:骗子制定详细的话术单,涵盖推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方法,从开场白、问诊、引导产品、分析病情到处理异议等都有精心设计的话术,能巧妙应对老人的疑问和顾虑,进一步骗取信任。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9 03:12 , Processed in 0.0843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