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稳定的制度框架
1. 明确改革方向与边界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和改革的方向。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根本性问题,为改革提供了宏观的制度遵循。例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这就为经济体制改革划定了基本的方向,确保改革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朝着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而不会偏离基本的政治和经济轨道。
2. 保障改革成果的稳定性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通过立法将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固定下来,可以防止改革成果因人为因素或短期政策波动而被否定或削弱。例如,我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认,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承包经营权,这一举措稳定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的长期发展,使得农村改革成果得以巩固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1. 规范市场秩序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全面依法治国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规则。商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的设立、运营、竞争等规则。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如商业诋毁、假冒伪劣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法律规范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健康的市场秩序保障。
2. 协调社会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民法中的物权、债权、侵权责任等制度,合理界定了公民、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例如,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拆迁方和被拆迁方的权利和义务,既保障了城市建设等公共利益的实现,又保护了被拆迁居民的合法财产权益,避免了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增强改革的合法性与公信力
1. 为改革举措提供法律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诸多领域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这些改革举措需要有合法的依据才能顺利推行。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可以使改革措施具有权威性和正当性。例如,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每一项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或者通过法定程序进行调整,这使得改革举措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2. 提升公众对改革的信任
依法推进改革能够增强公众对改革的信任和支持。当公众看到改革是在法治框架内进行,改革措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原则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改革、配合改革。例如,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通过公开征求意见、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让公众参与到改革决策过程中,公众对医改政策的信任度提高,更有利于医改措施的顺利实施。
四、促进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1. 统筹不同领域的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从宏观上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不同领域的改革。宪法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制度,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法治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例如在推动环境资源保护改革与经济发展改革的协同过程中,环境法与经济法的协调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共进。
2. 保障改革在多元主体间协调推进
在改革过程中,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各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企业依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参与社会治理。例如,在社区治理改革中,政府依法引导,社区居民依法参与自治,社会组织依法提供服务,各方主体在法治的框架下共同推动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