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新标准实施后的变化包括以下多方面:
一、使用原则方面
1. 安全性评估要求更严格
对于新的食品添加剂,需要经过更全面、更科学的安全性评估流程。例如,不仅要考虑对一般人群的健康影响,还要关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的潜在风险。这意味着在批准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进入市场之前,会有更多的毒理学实验、暴露评估等研究要求。
2. 必要性判定更精准
强调只有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允许使用。例如,在某些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如果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改善食品的色泽、风味、质地等),而不使用食品添加剂,那么就不应该使用。这促使食品企业在工艺创新和使用添加剂之间进行更谨慎的权衡。
二、品种与范围方面
1. 添加剂品种的调整
新增品种: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被允许使用。例如某些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添加剂,像一些能够促进肠道健康的膳食纤维类添加剂,被纳入标准范围。这些添加剂为开发具有特定健康功能的食品提供了支持。
淘汰落后品种:
对一些安全性存疑或者随着技术发展已被证明有更好替代方案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会被逐步淘汰。比如部分早期使用但后来发现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如长期摄入可能对某些器官有轻微损害等)或者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中有更安全、更高效替代物的添加剂不再被允许使用。
2. 使用范围的细化与调整
对于每种食品添加剂,其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更加细化明确。例如,某一种防腐剂可能以前被笼统地规定可用于某类食品(如饮料类),新标准下会进一步细分到具体的饮料类型(如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等),并根据不同饮料的特性规定不同的最大使用量或者使用限制。这有助于更精准地控制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三、标识管理方面
1. 标识要求更加严格清晰
成分标识细化:
要求食品添加剂在食品标签上的标识更加详细准确。除了标明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外,对于复合食品添加剂,还需要标明其原始配料。例如,某复合食品添加剂包含多种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必须将其中的每种成分都按照规定的名称列出,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食品中到底包含哪些添加剂成分。
功能标识规范:
对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的标识进行规范统一。例如,某种添加剂如果具有防腐和抗氧化两种功能,在标识上需要按照规定准确表述其功能,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对于一些具有特定使用目的(如仅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作用而在最终产品中不发挥功能的添加剂)也要进行明确标识说明。
四、监管与检测方面
1. 监管力度加强
监管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进行更严格的监督检查。例如,增加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飞行检查频率,重点检查生产企业的原料采购、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控制等环节。对于违规生产、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检测技术与标准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检测食品添加剂的方法更加灵敏、准确。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HPLC MS)等先进技术,可以更精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微量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可能存在的杂质。同时,检测标准也不断完善,对于一些难以检测或者容易引起争议的添加剂成分,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S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