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风光发电装机首超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背景与原因
1. 政策推动
近年来,浙江积极响应国家的能源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如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风光发电项目。
例如,在土地政策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风光发电项目提供了优先的土地资源保障,降低了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开发难度。
2. 技术进步
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成本持续下降。目前,多晶硅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已经从过去的15%左右提高到了20%以上,而每瓦的成本则从数元降低到了1 2元左右。
风电技术也在不断革新,风机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从过去的1 2兆瓦发展到现在的5兆瓦甚至更大容量的海上风机。大单机容量风机的应用,使得单位发电成本降低,提高了风电项目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3. 资源优势
浙江具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800 2000小时之间,尤其是沿海地区和一些山区的开阔地带,光照条件良好,适合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在风能资源方面,浙江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风电可开发潜力巨大,而且海上风电具有风速高、湍流强度低、风向稳定等优点,能够提高风机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
二、积极影响
1. 能源结构优化
风光发电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标志着浙江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增加,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浙江有望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逐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 环境效益
风光发电是清洁能源,在其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相比煤电,大量使用风光发电将显著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例如,每发1度电,煤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9千克左右,而风光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 经济效益
风光发电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在浙江,光伏产业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的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研发、生产到安装、运维等各个环节都吸纳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
风电产业也促进了风机制造、塔架制造、海缆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一些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通过转型参与风电设备制造,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地方的税收收入。
4. 能源安全保障
风光发电的本地资源属性较强,相比于依赖外部供应的煤炭等化石能源,风光发电减少了能源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这有助于提高浙江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降低因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极端天气或国际煤炭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本地的风光发电能够持续稳定地为本地电力需求提供一定的支持。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 面临的挑战
间歇性和波动性:风光发电受天气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例如,光伏发电依赖于日照,夜间无法发电;风电受风速影响,风速不稳定时发电功率波动较大。这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挑战,需要配套的储能技术和灵活的电网调度技术来解决。
储能技术不足:目前,储能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储能容量和效率有限。在浙江,虽然有一些储能项目在试点,但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应用还难以满足风光发电大规模接入电网的需求。
电网接入和消纳问题:随着风光发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电网接入和消纳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风光发电项目分布较广,一些偏远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风光电力的输送要求。
2. 应对措施
发展储能技术: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科研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储能技术的成本降低和性能提高。
加强电网建设和升级:加大对电网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电网改造和升级,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灵活性。同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电网的智能调度和管理,提高电网对风光发电的接纳能力。
多能互补和分布式能源发展:采用多能互补的方式,将风光发电与其他能源如水电、生物质能等结合起来,实现能源的协同供应。同时,鼓励分布式风光发电的发展,在用户侧就近消纳风光电力,减少对集中输电网络的依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