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海冰面积有所减小可能是由以下多种因素导致的:
一、气候变暖
1.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较高的气温使得海水不容易达到结冰的低温条件。例如,近几十年来,环渤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使得海湾中海水热量散失减缓,难以形成大面积的海冰。
2. 极端寒冷天气减少
过去,较强冷空气频繁南下会使渤海海域迅速降温,促进海冰的形成。但现在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降低,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海水降温幅度有限,从而导致海冰面积减小。
二、海洋水文条件变化
1. 海流影响
渤海海域存在着多种海流,如沿岸流等。如果海流的流速、流向发生变化,会影响海水的热量分布。例如,当沿岸流变强时,可能会带来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海湾内的冷水混合,提高海水的整体温度,抑制海冰的形成,导致海冰面积减小。
2. 海水盐度变化
盐度对海水的冰点有影响,盐度越高,海水的冰点越低。如果由于河流入海径流量变化、海水蒸发等因素导致渤海海域盐度发生改变,也会影响海冰的形成。例如,黄河等河流入海量的变化可能影响渤海的盐度分布,若盐度有所升高,在相同温度下,海水更不容易结冰,进而使海冰面积减小。
三、人类活动影响
1. 大型工程建设
环渤海地区的大型海岸工程建设,如港口建设、围海造地等。这些工程改变了海湾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例如,港口防波堤等建筑物的建设可能会改变海水的流动和热量交换情况,使得局部海域的水温分布发生变化,不利于海冰的大面积形成。
2. 工业活动热排放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大量的工业企业向海洋中排放带有热量的废水。这些废热进入海洋后,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尤其是在近岸海域。在冬季,这种工业热排放的累积效应可能会使部分原本可能结冰的海域温度升高,从而减小海冰的面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