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充满了对故乡元宵佳节独特的记忆与深切的怀念。
一、内容概述
1. 节日氛围的描绘
文中描写了故乡元宵的种种活动与景象。与其他地方不同,故乡的元宵并没有特别浓烈的狂欢气息。“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简单的开篇陈述,就将故乡元宵的质朴特点勾勒出来。
然而,依然有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比如,有看围屏的活动,“由十几个乃至三十几个花灯组成的灯船,灯船上扎着各种人物、花草,还有很多小灯。”这些围屏展示的内容多是戏文故事,像《三国》《水浒》《杨家将》等,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则主要是凑个热闹。
2. 人物与活动的描写
故乡元宵的街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卖馄饨的,“馄饨担前停着一副剃头挑子,那挑子一头的圆笼里正冒着热气,上面放着铜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这种描写把街头小商贩的经营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还有一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马灯。看马灯的大都是孩子。”孩子们看马灯的场景充满了童趣,马灯走起来“真是威武”,而且马灯队里还有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如一个猴子,它的表演滑稽有趣,让孩子们十分着迷。
二、主题思想
1. 对故乡的怀念
通过对故乡元宵这些平凡、质朴的人和事的描写,汪曾祺先生传达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不仅仅是对元宵佳节的怀念,更是对故乡整个生活氛围、风土人情的怀念。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故乡那种简单、宁静而又充满传统韵味的生活方式显得格外珍贵。
2. 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故乡元宵的活动,如看围屏、看马灯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活动承载着民间的智慧、艺术和价值观。先生对这些活动的细致描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他笔下的元宵,是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这些活动可能没有那么华丽和宏大,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
三、写作特色
1. 质朴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质朴、简洁、流畅,就像一位老者在缓缓讲述自己的故乡往事。“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毫无雕琢之感。他用简单的词汇和短句,精准地描绘出故乡元宵的各种景象和人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故乡街头。
2. 白描手法的运用
在描写故乡元宵的人和事时,汪曾祺先生大量运用了白描手法。例如描写卖馄饨的场景,只是简单地勾勒出馄饨担、剃头挑子、铜锅以及锅里的东西,就将街头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这种白描手法,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能够让读者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