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植物会从寄主作物获取营养物质和水分等资源,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中国团队的研究在作物抵御寄生植物威胁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基因研究与抗性机制
1. 发现关键抗性基因
通过对多种作物和寄生植物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些与作物抵抗寄生植物侵染相关的关键基因。例如,在大豆与菟丝子的互作研究中,鉴定出特定的基因参与了大豆对菟丝子寄生的防御反应。这些基因可能在识别寄生植物信号、启动防御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解析防御信号传导途径
研究明确了作物中存在复杂的防御信号传导网络。当寄生植物试图侵染作物时,作物能够感知到这种威胁,并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如植物激素等)的传导来启动防御反应。
例如,在某些作物中,当受到寄生植物侵害时,水杨酸信号途径被激活,这一途径可以诱导一系列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那些编码病程相关蛋白的基因,从而增强作物对寄生植物的抵抗能力。
二、农业措施与生态防控
1. 间作套种策略
中国团队提出合理的间作套种体系可以减轻寄生植物对作物的危害。例如,将抗寄生植物能力较强的作物与易受寄生植物侵染的作物间作。
研究发现,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由于玉米的遮荫作用以及根系分泌物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改变田间小环境,抑制菟丝子等寄生植物的生长和对大豆的侵染。同时,间作体系中不同作物的根系相互作用,可能会诱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一些有益微生物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整体抗性。
2. 生物防治手段
利用微生物或昆虫等生物防治因子来控制寄生植物。中国的研究团队筛选出一些对寄生植物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菌株。
例如,某些真菌可以寄生在菟丝子等寄生植物上,从而减少菟丝子对作物的危害。此外,还发现一些昆虫可以取食寄生植物,通过人工释放这些昆虫或者保护田间自然存在的昆虫种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寄生植物的蔓延。
三、作物品种改良
1. 传统育种与抗性筛选
在传统育种工作中,将抗寄生植物的特性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通过大规模的品种筛选,鉴定出具有天然抗寄生植物能力的作物品种或野生近缘种。
例如在小麦品种筛选中,发现某些地方品种对列当等寄生植物具有一定的抗性,然后将这些品种作为亲本材料,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将抗性基因导入到优良的栽培品种中,培育出既高产又抗寄生植物的小麦新品种。
2. 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 Cas9等),可以精确地对作物的基因组进行编辑,提高作物对寄生植物的抗性。
例如,针对已发现的与寄生植物抗性相关的基因位点,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修饰,使作物获得更强的防御能力。同时,转基因技术也可用于导入外源抗性基因,培育抗寄生植物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