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提升“含绿量”方面取得亮眼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一、生态空间构建
1. 公园建设
大量公园落成,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规划上独具匠心,整合了森林、湿地、绿地等多种生态要素。园内拥有丰富的植被种类,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游憩空间,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健身锻炼等多种需求。
2. 森林资源增长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在山区、平原等区域广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得到加强,有效改善了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调节了局部小气候,使城市副中心更加宜居。
二、水环境治理
1. 河道治理与修复
对通惠河、北运河等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治理过程中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通过清淤、驳岸改造等措施,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例如,采用生态驳岸形式,既增强了河岸的稳定性,又为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提高了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2. 湿地建设与保护
积极建设和保护湿地,如翠湖湿地公园。湿地内水生植物茂盛,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湿地在净化水质、调节水量、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绿色发展模式
1. 绿色建筑推广
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遵循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理念,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节能设备等。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减少了建筑能耗,降低了碳排放,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2. 绿色交通发展
不断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增加地铁线路、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建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绿色交通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使城市副中心的交通更加便捷、环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