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探访三家制造业企业借“两新”(新经济、新技术)机遇谋转型的思路和要点:
一、探访前的准备
1. 确定探访企业类型
选择不同规模(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行业(如机械制造、电子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的制造业企业,以获取更全面的视角。
2. 研究背景资料
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产品、市场份额、竞争优势等。
掌握“两新”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趋势和相关政策。
二、探访内容
# (一)企业A:大型传统机械制造企业
1. 新技术应用方面
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引入
了解企业是否引进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例如,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废品率。
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搭建
查看企业是否采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软件。这些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物联网(IoT)技术的探索
探讨企业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例如,在大型机械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安排维修保养,减少停机时间。
2. 新经济模式融合方面
服务型制造转型
了解企业是否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 服务系统(PSS)转变。例如,企业除了销售机械产品外,还提供设备租赁、售后维护、远程监控等增值服务,增加了客户粘性和收入来源。
参与产业互联网平台
查看企业是否加入了行业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协同采购、协同制造等。通过平台,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优化供应链管理。
# (二)企业B:中型电子制造企业
1. 新技术应用方面
先进电子制造技术的采用
了解企业是否应用了表面贴装技术(SMT)、3D打印等新工艺。例如,SMT技术使电子元件的安装更加高效、精确,提高了电路板的生产质量;3D打印技术则可用于快速制作产品原型或小批量生产特殊零部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查看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源。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被用于图像识别检测电子元件的缺陷,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
探讨企业在电子制造过程中是否采用了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例如,使用无铅焊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清洗剂,以及高效节能的生产设备,以符合环保要求并降低运营成本。
2. 新经济模式融合方面
定制化生产模式
了解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客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电子产品的定制化生产。例如,通过在线配置工具,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电子产品的功能、外观等参数,企业根据订单进行灵活生产,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跨境电商拓展市场
查看企业是否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跨境电商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降低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同时也能更快地响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
# (三)企业C:小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1. 新技术应用方面
轻量化材料与制造技术
了解企业是否开始研发和生产采用轻量化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等)的汽车零部件。轻量化零部件有助于汽车降低油耗、提高性能,是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企业可能通过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攻克材料加工和成型的技术难题。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的应用
查看企业是否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零部件的快速制造和模具开发。对于小批量、复杂结构的零部件生产,3D打印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研发和培训中的应用
探讨企业是否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利用VR/AR技术进行虚拟装配、设计评审等工作。在员工培训方面,是否通过VR/AR技术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培训体验,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2. 新经济模式融合方面
与整车企业的协同创新
了解企业如何与整车制造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参与整车企业的创新项目。例如,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零部件等,通过协同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共享制造模式的探索
查看企业是否尝试参与共享制造模式。例如,与其他小型制造企业共享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等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采购成本。
三、总结与分析
1. 共性策略
技术创新投入
三家企业都认识到在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需要持续投入。无论是大型企业的大规模智能化改造,还是小型企业对新兴技术的探索性应用,都离不开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
人才队伍建设
为适应“两新”发展,企业都注重引进和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例如,电子制造企业需要掌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机械制造企业需要既懂传统工艺又熟悉智能化生产的复合型人才。
市场需求导向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紧密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新技术、新经济模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如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转型。
2. 差异策略
大型企业
更注重构建完整的智能化生产体系和产业链整合。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在新技术应用上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智能化工厂、搭建企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在新经济模式方面,可以通过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拓展服务型制造业务,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中型企业
侧重于某一新技术领域的深度应用和特定新经济模式的精细化运营。例如,电子制造企业专注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深度挖掘,在定制化生产模式上,注重优化在线定制平台和生产流程的对接,提高定制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小型企业
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合作和聚焦细分市场的创新。由于自身资源有限,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新技术支持,在新经济模式方面,探索共享制造等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或智能网联汽车的细分零部件市场,以差异化竞争求生存和发展。
通过对这三家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的探访,可以深入了解制造业企业借助“两新”机遇谋转型的不同路径和策略,为其他制造业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