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详细阐述:
一、总量功能
1. 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从宏观上影响整个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进而影响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2. 实现方式及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央行票据等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例如,当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时,会向市场投放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卖出有价证券则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这种操作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总量。在经济衰退期,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时,减少货币供应量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会使货币供应量成倍扩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会使货币供应量收缩。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纷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总量,缓解经济衰退的压力。
调整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利率体系中的核心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或隔夜拆借利率等,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当中央银行降低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会促使其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刺激企业贷款投资和居民消费信贷,增加总需求,带动货币总量在经济体系中的循环和扩张;反之,提高基准利率则会抑制贷款需求,减少货币总量的扩张速度。
二、结构功能
1. 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侧重于对不同产业、区域或经济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以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实现方式及影响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这种机制根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指标,对不同金融机构实行有差别的准备金率要求。例如,对于资本充足率较高、资产质量较好且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其准备金率要求,鼓励其增加对特定产业或领域的信贷投放。这有助于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同时抑制对高污染、高能耗等过剩产能行业的资金支持,优化产业结构。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TMLF为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并且资金可使用三年,操作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优惠15个基点。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旨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定向提供低成本资金,降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成本,增加对这些企业的信贷供给,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内部不同类型企业的均衡发展。
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行业进行结构性支持。例如,对涉农金融机构发放支农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农领域;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办理再贴现业务,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的票据融资需求。这有助于缓解农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微企业成长,缩小城乡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和企业结构。
三、双重功能协调发挥的必要性和意义
1. 必要性
在现代经济中,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往往相互交织。例如,在经济总量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可能伴随着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结构问题。单纯依靠总量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结构矛盾,还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加剧。同时,仅注重结构调整而忽视总量稳定,也难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如果过度使用结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影响货币政策的整体有效性,因此需要总量和结构功能的协调配合。
2. 意义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协调发挥总量和结构功能能够更精准地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经济面临需求不足和产业结构失衡双重挑战时,总量政策可以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结构政策则可以引导资金流向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总量政策稳定宏观经济总量,同时利用结构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驱动。例如,总量政策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结构政策鼓励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有助于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防范系统性风险
总量政策有助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因货币供应量大幅波动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结构政策可以通过调整金融资源的流向,降低对高风险、高杠杆行业的过度依赖,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从而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