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山西太原:AI赋能煤矿更‘智慧’”这一主题的一些方面:
一、AI在太原煤矿应用的背景
1. 传统煤矿面临的挑战
安全风险高: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爆炸、透水事故、顶板坍塌等灾害威胁着矿工生命安全。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很多安全隐患难以实时精准监测和预警。
生产效率提升瓶颈:依靠人力为主的作业方式和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导致开采、运输、通风等环节协同性较差,生产效率难以大幅提高。
人力成本和工作环境问题:煤矿工作环境恶劣,对人力依赖度高,面临招工难、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
2. 政策推动与转型需求
国家能源战略转型背景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需要从传统煤炭产业向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煤炭产业转型。政策鼓励煤矿企业采用新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
太原作为山西的中心城市,其煤矿智能化改造对于带动全省煤矿行业升级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二、AI技术在太原煤矿的具体应用
1. 智能安全监测
瓦斯监测预警
利用AI算法对瓦斯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传统瓦斯监测仅能实现简单的浓度显示和超限报警,而AI技术可以分析瓦斯浓度变化趋势、不同区域瓦斯浓度的关联等。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瓦斯涌出模型,提前预测瓦斯超限危险,预警时间可比传统方法大幅提前。
在井下部署智能瓦斯监测设备网络,结合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监控中心。这些设备采用AI芯片进行本地数据初步处理,减轻传输压力并提高响应速度。
顶板压力监测与冒顶预警
安装在顶板的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顶板压力、位移等数据。AI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顶板的稳定性。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根据不同煤层地质条件下的历史顶板数据进行训练,建立顶板失稳预测模型。当预测到顶板有冒顶风险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通知井下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火灾隐患监测
采用AI图像识别技术对井下的电气设备、输送带等易发火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智能摄像头可以识别设备的温度异常升高、输送带的跑偏摩擦产生火星等火灾隐患迹象。同时,结合气体传感器监测一氧化碳等火灾标志性气体浓度,利用AI算法综合判断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早期火灾预警。
2. 智能生产调度
开采设备智能控制
在采煤机上应用AI技术实现自动化割煤。通过传感器采集采煤机的位置、截割载荷、牵引速度等数据,AI控制系统根据煤层厚度、硬度等地质条件自动调整采煤机的截割参数,实现高效、精准开采。例如,自适应控制采煤机的截割高度,使割煤面更加平整,减少煤炭损失,提高开采效率。
对于掘进机,利用AI技术实现自动定向掘进。通过激光导航、惯性导航和视觉识别技术相结合,掘进机能够按照预设的巷道轨迹自动掘进,并且可以根据地质变化自动调整掘进速度和方向,提高掘进精度和速度。
运输系统智能优化
在煤矿运输系统中,应用AI算法对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运输设备进行智能调度。根据煤炭产量、运输距离、设备运行状态等因素,动态调整运输设备的运行速度和启停时间,实现运输过程的节能高效。例如,通过预测煤炭产量峰值和低谷,合理安排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频率,避免空转和过载运行。
通风系统智能调控
借助AI技术构建煤矿通风网络模型,实时监测井下各区域的通风量、风压、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根据这些数据,AI系统自动调整通风机的转速和叶片角度,实现通风系统的精准调控。在保障井下空气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通风能耗。
3. 人员管理与培训
人员定位与安全管理
采用基于AI的UWB(超宽带)高精度人员定位系统,井下人员佩戴定位标签,能够实时获取人员位置信息。AI技术可以对人员的行动轨迹进行分析,判断人员是否进入危险区域、是否存在违规作业行为等。例如,如果矿工误闯入未通风的盲巷或者靠近正在作业的大型设备危险区域,系统会立即发出警告。
智能化培训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煤矿虚拟培训环境。AI在其中的作用体现在为培训内容提供智能交互和场景模拟优化。例如,在VR煤矿安全培训中,AI可以根据学员的操作和反应生成不同的事故场景,提高学员应对危险的能力。同时,通过AI分析学员的学习数据,为每个学员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三、AI赋能太原煤矿带来的成效
1. 安全效益
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通过AI技术的精准监测和预警,许多潜在安全隐患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并处理,煤矿重大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例如,瓦斯爆炸事故和顶板冒顶事故的发生频率明显减少。
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安全保障。矿工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减少了对危险区域的误操作和误进入,降低了个体伤亡风险。
2. 经济效益
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采煤机、掘进机等设备的智能化运行提高了开采和掘进速度,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运输和通风系统的智能优化降低了能耗和运营成本。例如,煤炭开采的日产量可提升[X]%以上,同时单位能耗降低[X]%左右。
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了一些危险岗位和重复劳动岗位的人力需求,同时通过AI辅助的人员管理提高了劳动效率。
3. 社会效益
推动了煤炭行业形象的改善。智慧煤矿的建设让人们对煤矿行业从传统的“高危、脏乱差”印象向“高科技、智能化”转变,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煤炭行业。
对太原地区的能源供应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稳定的煤炭生产有助于保障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智慧煤矿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如AI设备制造、软件研发等产业在本地的聚集和发展。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技术融合难度
AI技术与煤矿现有设备和系统的融合存在困难。煤矿井下设备种类繁多、新旧程度不一,一些老旧设备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不兼容,难以直接接入AI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和控制。
不同技术供应商的AI产品和煤矿其他自动化系统之间存在整合障碍,需要统一标准和规范来实现无缝对接。
2. 数据管理与安全
煤矿井下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设备运行历史数据等。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面临挑战,需要建立高效的数据管理平台。
数据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煤矿数据涉及到生产安全、企业机密等内容。保障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是智慧煤矿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3. 人才短缺
既懂AI技术又熟悉煤矿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煤矿企业在推进AI赋能过程中,缺乏能够进行系统开发、维护和优化的专业人才,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五、未来发展展望
1. 技术创新方向
进一步深化AI与煤矿的融合,如探索量子计算与AI结合在煤矿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精度。
发展边缘计算在煤矿井下的应用,实现数据的本地实时处理,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高设备的智能化响应速度。
2. 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煤矿企业与AI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智慧煤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推动太原煤矿智能化水平不断迈向更高层次。
推动太原智慧煤矿建设经验向全国其他煤炭产区推广,带动全国煤炭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