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灌春播对保障农作物生长、全年粮食丰收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水利部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有多项重点工作:
一、保障灌溉用水需求
1. 水资源调配
精准评估: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精确评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的蓄水量。例如,在北方干旱地区,水利部门要详细统计冬春季节降水补充后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水库蓄水的实际可利用量,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分配计划。
跨区域调水协调: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地区,协调跨区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在春灌期间,水利部需要确保沿线各受水区域的水量合理分配,满足华北地区的春灌用水需求,特别是要保障沿线大型灌区的用水,提高调水效率和效益。
2. 灌区设施维护与管理
工程检查与修复:组织对全国各大灌区的灌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渠道、泵站、水闸等。例如,检查渠道是否存在渗漏、堵塞等问题,泵站的机电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及时修复发现的故障和损坏部分。像都江堰灌区等大型灌区,每年春灌前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渠道清淤和设备检修工作,以确保在春灌时能够顺利输水。
现代化改造升级:推动灌区的现代化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逐步改造为滴灌、微灌等精准灌溉方式。在一些干旱缺水地区的小型灌区,通过安装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情况自动灌溉,既节约水资源又提高灌溉效果。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1. 新建与续建工程
工程进度监督:对于春灌前有计划完工的新建和续建水利工程,加强工程进度的监督。例如,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新建的灌溉水塘、灌溉泵站等,确保其在春灌前能够投入使用。对重点工程进行实地检查,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既定时间表推进工程建设,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征地、资金等问题,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发挥效益。
工程质量把控:严格把控水利工程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从工程的原材料采购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测和监督。如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对用于坝体加固的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抽检,对大坝防渗处理的施工工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确保工程在春灌春播期间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病险水利工程管理
隐患排查:深入排查病险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安全隐患。对病险水库的大坝主体结构、泄洪设施等进行详细检查,确定病险程度。例如,通过对水库大坝进行无损检测技术,如地质雷达检测坝体内部结构是否存在空洞等隐患,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病险工程,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如果病险水库在春灌期间可能存在垮坝风险,水利部会要求地方水利部门降低水库水位,设置警示标志,加强监测,并准备好应急抢险物资和队伍,确保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响应,保障下游春灌区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强化水资源保护与节水宣传
1. 水源地保护
水质监测与治理:加强对春灌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包括河流源头、水库等。增加监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例如,对承担灌溉任务的城市周边水库,监测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指标,对于水质不达标的水源地,采取治理措施,如控制上游污染源排放,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等,确保春灌用水的水质安全。
水源地生态保护:注重水源地周边的生态保护,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涵养水源。在一些山区的小型水源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提高水源地的蓄水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同时,对水源地的非法开发和侵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水源地的生态完整性。
2. 节水宣传与推广
宣传活动开展:开展全国性的节水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节水意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特殊节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节水知识讲座、开展节水技术培训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节水技术方法。例如,在华北平原的农村地区,组织农民观看节水灌溉的宣传片,讲解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和节水灌溉的操作技巧。
节水政策激励:出台节水激励政策,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如对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对节约用水的灌区给予奖励,引导农业生产向节水型方向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春灌春播期间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