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协同发力以务实举措稳外资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具体表现:
一、政策制定与协同
1. 制定统一的外资政策框架
由商务部门牵头,会同发改委、财政、税务等多部门,共同制定全面的外资政策框架。这个框架涵盖外资准入、运营、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多个方面,确保政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例如,发改委负责规划产业布局,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为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提供指引;商务部门则根据发改委的产业规划,制定相应的外资市场准入规则,简化审批流程。
2. 避免政策冲突与漏洞
各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相互沟通协调。财政部门在设计财政补贴政策时,会与税务部门进行商讨,确保补贴政策与税收政策不产生冲突。
比如,在一些地区为吸引外资高科技企业,财政部门可能会给予研发补贴,但如果补贴政策与税务部门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协调好,可能会导致企业在享受优惠时出现混乱或重复计算等问题。通过部门协同,能够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二、优化营商环境
1. 改善政务服务
多个部门联合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共同设立外资企业服务窗口。外资企业在注册登记、业务变更、外汇结算等方面可以在一个服务大厅内完成多项业务办理。
例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企业的注册登记和营业执照核发,商务部门在同一地点同步进行外资企业备案等手续,外汇管理部门提供外汇账户开设和资金汇兑的政策咨询与业务办理指导,大大缩短了外资企业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局、法院、海关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知识产权局加大对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提高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审查效率。
法院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依法及时审理涉及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海关加强对进出口货物的知识产权监管,打击侵权假冒商品的进出口,从多个环节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权益,增强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三、促进投资便利化
1. 放宽市场准入
发改委和商务部门按照国家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逐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在金融领域,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与商务部门配合,有序推进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准入放宽。
例如,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设立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上也逐步与国内金融机构趋同,这吸引了更多国际知名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2. 简化审批流程
商务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外资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资规模较小的外资项目,实行备案制,减少审批环节。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对于一般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如果不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况,由企业直接在商务部门的在线平台进行备案登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如工信部门等同步获取备案信息,企业即可开展项目建设,无需再经过层层审批。
四、加强投资促进与服务
1. 开展联合招商活动
商务部门、地方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和组织联合开展招商活动。商务部门利用其国际商务渠道资源,组织国外投资考察团来中国考察投资环境。
地方政府提供具体的投资项目和土地、厂房等资源信息,行业协会则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召集相关外资企业参加招商推介会,向外资企业全方位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配套服务优势,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2. 建立外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
由商务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外资企业服务专员队伍。服务专员负责与外资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对接服务。
例如,税务专员为外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税收政策解读和纳税申报指导;环保专员帮助外资企业了解中国的环保政策要求,协助其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等,及时解决外资企业在投资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