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范昱杉:从墨戏传统到数智新境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03: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昱杉:从墨戏传统到数智新境  # 一、墨戏传统:东方艺术的精神内核  “墨戏”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概念,始于宋代,强调以水墨为媒介,通过即兴创作表达文人的精神意趣,而非刻意追求形似。其核心在于“戏”——不拘泥于技法程式,注重主观情感与哲学思想的流露,如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奠定了墨戏“重意轻形”的美学基调。  范昱杉对墨戏传统的继承,并非简单模仿笔墨形式,而是深入其精神内核。她的创作中,水墨的晕染、线条的游走仍保留着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特质,例如以泼墨表现山水意境时,既延续了米芾“云山墨戏”的朦胧韵味,又通过现代构图打破传统图式的束缚,使画面在“似与不似”间形成新的视觉张力。  # 二、数智新境:当传统美学遇见数字技术  在数字时代,范昱杉将墨戏精神与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交互技术等结合,开创了“数智墨戏”的创作维度:  1. 技术媒介的突破     算法水墨:通过编程设定水墨扩散的物理参数(如湿度、压力、色彩混合规则),让计算机模拟传统笔墨的随机性,同时生成超越手工控制的复杂纹理。例如作品《数字米家山》中,算法根据宋代米家山水的美学特征自动生成云山形态,水墨的氤氲效果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呈现出机械复制时代的独特质感。     交互装置:将观众的动作、声音转化为笔墨生成的参数。如《墨戏·回响》装置中,观众的手势通过传感器转化为屏幕上的墨线轨迹,每一次互动都是传统“即兴创作”在数字场景下的重新诠释,打破了创作者与观者的界限。  2. 美学逻辑的重构     传统墨戏的“偶然性”在数字技术中被重新定义:手工泼墨的偶然源于材料特性与创作者的经验控制,而算法生成的偶然则基于代码逻辑与数据训练。范昱杉的作品《混沌·墨韵》中,AI通过学习历代水墨大师的笔触特征,在混沌系统中生成新的墨象,这些图像既符合传统美学的“气韵生动”,又展现出数学规律下的秩序感,形成“传统意境—数字逻辑”的双重审美体验。  # 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数智墨戏的文化意义  1. 传统艺术的当代转译     范昱杉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守旧”的认知误区。她以数字技术为桥梁,让墨戏传统中的“写意精神”在赛博空间中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例如《数据山水图》将城市交通数据、气候数据转化为水墨风格的动态图像,使传统山水的“可游可居”转化为对现代社会的数字隐喻,证明传统文化基因可以在新技术土壤中生长出新的艺术形态。  2. 对“技术理性”的人文回应     在算法主导的数字时代,范昱杉的数智墨戏保留了手工艺术的温度。她的作品中,无论是算法模拟的笔触还是交互生成的图像,始终以“人”的审美意图为核心——技术是工具,而墨戏的精神(如对自然的敬畏、对心性的表达)仍是创作的灵魂。这种“以人文控技术”的路径,为数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东方美学的解决方案。  # 四、案例解析:《元宇宙墨戏》系列  以范昱杉近年创作的《元宇宙墨戏》为例,该系列作品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了沉浸式水墨场景:  技术层面:运用区块链技术确权每一幅数字水墨作品,同时通过3D建模还原宣纸的质感与水墨渗透的物理效果;  美学层面:观众在元宇宙中“执笔”创作时,动作数据会被转化为符合传统笔法的墨线(如“中锋”“侧锋”),但生成的图像又会因虚拟空间的规则产生超现实效果,如悬浮的墨点、发光的笔触等;  文化层面:这一系列将“墨戏”从文人书斋的私密创作,转化为公共参与的数字仪式,呼应了传统艺术“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重新定义“戏墨”的当代意义。  # 五、结语:在传统基因中寻找未来  范昱杉的艺术实践证明,从墨戏传统到数智新境,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东方美学的核心精神(如写意、留白、意境)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叙事可能。当算法与水墨相遇,当元宇宙与文人画对话,传统艺术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生长的文化生命体,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中,指向艺术未来的多元维度。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08:50 , Processed in 0.0826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