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讲师开讲新学期第一课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育创新举措,以下是这种做法的多方面意义、实施要点等:
一、意义
1. 带来多元视角
校外讲师往往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他们能为学生带来课本之外、校园围墙之外的多元视角。例如,邀请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来开讲新学期第一课,能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和行业动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式,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不同职业和领域的兴趣。
2. 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补充学校常规教学内容。学校的课程体系相对固定,而校外讲师能引入新鲜的案例、话题和知识体系。比如,邀请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他们可以讲述古老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等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学校教材中较少涉及但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的部分。
3. 增强社会联系
搭建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一位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来开讲,他可以介绍企业的人才选拔标准、职场中的基本素养要求等,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提前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4. 提升学生参与度
由于校外讲师的新鲜感和独特性,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相较于日常熟悉的教师,学生往往对校外讲师充满好奇,更愿意主动提问、参与互动。例如,邀请体育明星来开讲,他们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在赛场上的故事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实施要点
1. 讲师选拔
明确需求和目标:根据新学期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教育发展需求来确定邀请校外讲师的类型。例如,如果是开展科技主题的课程,就可以从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中选拔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专家;如果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则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人士。
考察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校外讲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清晰、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讲师的工作成果、试讲或者参考其以往的讲座评价等方式来考察。比如,对于一个要讲述历史文化的校外讲师,要看他是否有相关的著作、研究成果,以及在小范围试讲时能否将历史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2. 课程设计
与校内课程衔接:要确保校外讲师所讲内容与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相衔接。比如,在数学课程中邀请校外讲师讲解数学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时,要与学生之前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相关联,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
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框架:明确希望学生从这堂课中获得什么知识、技能或价值观。例如,邀请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来开讲,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环境问题、掌握一些基本的环保行动方法,在内容框架上就可以包括环境现状的介绍、案例分析以及环保实践活动等部分。
3. 前期沟通与准备
与讲师沟通要求:向校外讲师详细介绍学校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等情况,同时明确讲座的时间、时长、场地设备等要求。例如,告知讲师学校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理念,希望他在讲座中多设置互动环节;告诉讲师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类型,以便他准备合适的教学资料。
准备学生:在讲座之前,向学生介绍校外讲师的基本情况、讲座的主题和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预习或思考。例如,如果邀请的是作家来开讲关于写作的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该作家的部分作品,并思考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讲座实施与反馈
保障讲座顺利进行:在讲座当天,要确保场地设备正常运行,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如引导学生入场、处理突发技术问题等。
收集反馈:讲座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与讲师交流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讲座内容、讲师授课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学生的收获和建议,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类似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