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部门发文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背景与需求
应对自然灾害挑战
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常规通信基础设施往往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地震可能导致通信基站倒塌、光缆断裂;洪水会淹没通信设备机房,冲毁通信线路。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可以确保在这些极端场景下,受灾地区仍能保持基本的通信联络,以便及时开展救援、指挥调度和灾情传递等工作。
满足特殊应急需求
在重大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紧急状态下,通信需求会出现爆发性增长且具有特殊要求。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隔离区域、医疗救治点等特殊场所需要稳定的通信保障,用于远程医疗、疫情信息传递、物资调配指挥等。同时,在一些危险的应急处置场景,如化工品爆炸事故现场,救援人员需要可靠的通信设备进行现场协作和危险信息的及时反馈。
主要举措和意义
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强化
多手段通信技术应用
推动卫星通信、短波通信、应急通信车等多种应急通信技术手段的发展。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的优势,能够在偏远地区和地面通信设施损毁严重的情况下提供通信链路。短波通信则具有设备简单、抗毁性强的特点,可作为一种应急备份通信方式。应急通信车可以快速抵达灾区现场,临时搭建通信网络,恢复局部通信能力。
基础设施冗余建设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和建设。例如,在易受灾地区对通信基站进行加固,并设置备用电源和传输线路。当主线路或设备出现故障时,备用设施能够迅速切换,维持通信畅通。同时,通过优化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提高网络的抗毁性和自愈能力,确保极端场景下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资源整合与协同保障
跨部门资源整合
14个部门联合发文体现了跨部门整合资源的决心。不同部门在应急通信建设和保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可以在通信技术研发、通信设备制造和通信网络管理方面提供支持;交通运输部门能够确保应急通信设备运输的畅通;气象部门可以为应急通信保障提供气象信息,提前预警可能影响通信设施的气象灾害,以便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产业协同发展
促进应急通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从通信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到通信运营商等各环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推动应急通信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优化。例如,鼓励企业研发更加轻便、高效、适应恶劣环境的应急通信终端设备,提高整个产业应对极端场景的能力。
提升应急响应与救援效率
快速应急响应机制
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有助于建立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通信预案,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信联络。例如,通过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可以实时获取灾区通信设施受损情况,精准调度应急通信资源,确保救援力量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行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救援力量协调调度
应急通信保障能够实现救援力量的协调调度。在复杂的灾害环境下,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救援队伍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可靠的应急通信可以使各救援队伍及时共享救援信息,合理分配救援任务,提高救援工作的整体效率。
保障公众权益与社会稳定
公众通信权益保障
在极端场景下,保障公众的通信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受灾群众与外界联系、报平安,还是民众获取政府发布的救灾信息、避险指导等,都离不开通信。应急通信能力的提升确保了公众在紧急情况下的基本通信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稳定维护
稳定的通信能够避免因信息不畅引发的社会恐慌。当灾害发生时,如果没有有效的通信保障,谣言容易滋生和传播。而良好的应急通信能力可以使政府部门及时发布准确的灾情信息和应对措施,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