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4 18: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这一命题承载着对文明传承与生态永续的双重期许,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担当。以下从文化与自然两大维度,深入解析其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 一、文化瑰宝:文明基因的存续密码# (1)文化瑰宝的范畴与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到故宫的明清建筑群,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福建土楼,这些凝固的建筑与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如山西应县木塔,以纯木质结构屹立千年,蕴含着古代建筑的力学智慧,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活标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水磨腔、剪纸的镂空技艺、端午节的民俗仪式等,是流动的文化记忆。例如,中医针灸通过经络理论调节人体机能,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体现了东方生命哲学的独特价值。价值内核: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如《诗经》中的“风雅”传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品格;春节团圆、中秋赏月等习俗,构建了民族的情感联结。# (2)守护挑战与实践路径挑战:工业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人口流失濒临消亡;数字化时代,非遗技艺面临传承断代(如陕西皮影戏传承人老龄化);过度旅游开发对文物造成损耗(如敦煌壁画因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加速氧化)。守护实践:  科技赋能:故宫运用3D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存档,游客可通过VR“云游”养心殿;敦煌研究院用高精度摄影还原壁画细节,建立数字资源库,减少实地参观对文物的影响。  活态传承:苏州成立昆曲学校,通过“传帮带”培养年轻演员;贵州黔东南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引入职业院校,设立非遗工坊,让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走进市场。  法律保障:我国颁布《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21年《长城保护条例》实施,明确禁止在长城本体刻划、取土等行为;各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如福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区域内非遗、民俗、建筑进行整体性保护。 二、自然珍宝:生态系统的永续根基# (1)自然珍宝的多维意义生物多样性宝库:我国拥有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的多样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如云南高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生活着戴帽叶猴、绿孔雀等珍稀动物,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自然景观与文化融合:黄山的奇松怪石、泰山的封禅文化,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相互成就。泰山不仅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其“五岳独尊”的地位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哲学思考。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湿地与冰川,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秦岭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阻挡寒潮与暖湿气流,维持气候平衡,也是大熊猫、金丝猴等物种的栖息地。# (2)保护行动与创新模式重大工程:  - 建立国家公园体系:2021年,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如大熊猫国家公园覆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通过栖息地廊道建设,让隔离的熊猫种群实现基因交流。  - 推进生态修复:河北塞罕坝从荒漠变林海,通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从11.4%提升至82%,成为世界生态修复的典范;浙江“五水共治”治理黑臭河,恢复河流生态,让水乡重现“鱼翔浅底”。科技与社区参与:  - 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生态变化:西藏羌塘保护区通过卫星追踪藏羚羊迁徙路线,为保护区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云南西双版纳用红外相机监测亚洲象活动,提前预警人象冲突。  - 社区共管模式:四川平武县引导村民成为“生态护林员”,既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又通过生态旅游获得收入;福建宁德霞浦的滩涂湿地,渔民在保护鸟类的同时,发展观鸟经济,实现“保护-发展”良性循环。 三、文化与自然的协同守护:从“守护”到“活化”理念融合:文化与自然并非孤立存在。如福建土楼依山而建,建筑材料取自当地黏土、木材,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云南哈尼梯田通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耕系统,既保障粮食生产,又形成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人文协同的典范。创新实践:  - 文旅融合中的保护性开发:山西平遥古城在保护明清建筑的基础上,规范旅游商业业态,让游客感受古城生活气息的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文化原真性;浙江松阳将传统村落改造为“云端民宿”,村民保留生活方式,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实现“活态保护”。  - 青少年教育赋能:故宫推出“故宫博物院青少年教育中心”,通过文物修复体验、传统工艺课程,让孩子理解文化保护;秦岭国家植物园开设“自然课堂”,学生在观察动植物中认识生态价值,培养守护意识。 结语:守护是责任,传承是使命从敦煌壁画的色彩修复到三江源冰川的消融监测,从非遗传承人手中的一针一线到生态护林员脚下的千山万水,“守护”的意义不仅在于留住物质形态,更在于让文化基因与自然智慧在当代焕发生机。这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形成合力——用法律筑牢底线,用科技拓展边界,用创新激活价值,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自然珍宝,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精神源泉,也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6 05:23 , Processed in 0.0737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