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值得信任”才是大国应有的样子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5 11: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值得信任”不仅是大国的责任担当,更是国际社会对大国的基本期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信任如同基石,支撑着大国与世界的互动,也定义着大国应有的样子。   一、信任是大国影响力的根基  承诺的兑现力:大国的国际承诺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行动的标尺。例如,中国始终坚定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通过持续扩大开放(如进博会的举办)、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完善,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可靠参与者;在气候治理领域,中国提前实现“碳达峰”相关目标,向世界提交了负责任的答卷,用行动证明承诺的重量。  危机中的担当力:当全球面临公共危机时,大国是否挺身而出,是信任的试金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展现“疫苗公共产品”的全球担当;在人道主义援助领域,中国积极参与阿富汗、叙利亚等地区的难民救助与重建,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国际社会看到大国在苦难面前的温度。   二、信任体现在规则与道义的坚守  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大国若以“实力优先”践踏规则,终将失去信任。相反,坚守多边主义原则的大国才能赢得认同。比如,欧盟在推动全球气候协议(如《巴黎协定》)中坚持规则一致性,通过内部碳交易市场等机制落实减排责任,成为国际气候合作的重要支柱;日本在二战后通过和平宪法与国际合作重塑国家形象,虽近年有军事政策调整争议,但长期积累的“和平国家”信任基础仍具参考意义。  道义立场的一致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若随利益摇摆,易引发质疑。美国曾在中东推行“民主输出”,却因双重标准(如对某些盟友的人权问题选择性忽视)导致公信力下降;而中国在俄乌冲突、巴以问题等热点议题上,始终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中立调解,呼吁对话而非对抗,这种基于道义的一贯性,让更多国家愿意将中国视为可以信赖的和平力量。   三、信任的崩塌与重建:历史的警示  信任破裂的代价:一战前,英国与德国的军备竞赛背后是信任的彻底瓦解,双方对“霸权更迭”的猜忌最终引发战争;冷战时期,美苏的“信任赤字”导致核威慑与阵营对抗,让世界长期处于危机边缘。如今,某些大国推行“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本质上是对国际分工信任体系的破坏,不仅损害全球经济效率,更让自身陷入“孤立”质疑。  重建信任的路径:二战后,法国与德国通过“煤钢联营”打破历史恩怨,用经济互信奠定欧盟根基,证明信任可以通过具体合作重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在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中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让参与国切实感受到“发展红利”,正是以务实合作积累信任的典范。   四、新时代大国信任的内涵:开放、包容与共赢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值得信任”的大国应具备:  开放的胸襟:不搞技术封锁,而是通过知识共享推动进步(如中国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高铁、光伏等技术);  包容的视野:尊重不同文明与发展道路,不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人(如中国对非洲援助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  共赢的格局:在贸易、科技、安全等领域,从“零和博弈”思维转向“正和游戏”,比如RCEP成员国通过关税减免与供应链整合,共同做大经济蛋糕。   结语:信任是大国的“软实力”,更是“硬责任”  当一个大国将“值得信任”作为外交底色,它收获的不仅是国际声望,更是长远的国家利益——因为信任能凝聚共识、降低合作成本,让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全球经济治理等挑战时,拥有更广泛的伙伴与更坚实的支撑。这或许正是大国应有的样子:不是恃强凌弱的“霸权”,而是让世界愿意携手同行的“可靠伙伴”。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5 12:49 , Processed in 0.0912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