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使用AI确实引发了关于人生是否会被代码化的讨论,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AI在志愿填报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AI在志愿填报中有其优势,它能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如分数线、录取情况、就业状况及专业市场需求度等,擅长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甄别和分析,为考生提供基于数据的参考方案。而且AI填报的低门槛,对一些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种打破信息差困境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教育平权”意义。局限性:AI存在信息不准确、数据有偏差和信息安全等风险。同时,它无法完全理解考生的兴趣、情感和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也难以预测高考录取中当年招生计划调整、考生群体偏好变化等动态变量,在处理考生风险承受力的个体差异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人生被代码化的担忧分析从数据决策角度看:如果过度依赖AI填报志愿,仅依据数据来决定专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人生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代码化趋势。因为AI会用数据给出看似“最优解”,让人感觉一切都可以用数据衡量,从而可能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和热情。例如,一个喜欢文学艺术但AI根据数据推荐选择了热门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感到迷茫和不满足。从个人发展的多样性看:人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代码化意味着模式化、标签化,会限制个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AI推荐的专业往往基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但未来的社会发展是动态的,新的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曾经热门的专业可能会面临饱和或淘汰。如果完全按照AI的代码化建议来规划人生,可能会错过一些新兴的机会和个人独特的发展路径。 避免人生被代码化的措施树立正确的工具观:考生和家长应将AI作为辅助工具,利用其信息筛选价值,同时通过教育部“阳光志愿”系统等权威渠道交叉验证数据,不能完全依赖AI的建议。重视个人的主观意愿: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评等方式明确自己的专业倾向和兴趣爱好,结合家庭经济、地域偏好等因素,建立个性化的决策框架。还可以参与企业实习、高校实验室体验等,用真实经历来辅助决策,让志愿填报更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内心追求。志愿填报靠AI并不意味着人生就一定会被代码化,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AI技术,在借助其优势的同时,充分尊重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生的多样性,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