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14: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这一表述,深刻彰显了对民族文明根基与生态命脉的珍视,蕴含着文化传承与自然保护的双重使命,以下从其内涵、意义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阐释:   一、“文化瑰宝”与“自然珍宝”的内涵界定文化瑰宝:    指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创造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包括:    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等古建筑与文物,承载着工艺技术与历史记忆;甲骨文、简牍等文献典籍,记录着思想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剪纸、中医针灸等传统技艺,春节、端午等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精神财富,构成民族的文化基因。  自然珍宝:    指我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珍稀资源,包括:    自然生态系统:三江源、大熊猫国家公园、热带雨林等多样化的地貌与生物栖息地,维持着生态平衡。    珍稀自然资源: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濒危动植物,以及名山、大川、湿地等自然景观,既是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守护“双宝”的重要意义文化层面:    - 文化瑰宝是民族身份的标识,守护它们是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根基。如敦煌壁画的保护,不仅留住了艺术瑰宝,更让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史得以延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民俗等,是民族情感的纽带,守护它们能避免文化记忆的断裂,如传统节日的传承让代际之间共享文化认同。  生态层面:    - 自然珍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守护它们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例如三江源的保护,维系了长江、黄河的水源涵养,关乎全国生态安全。    - 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往往相互依存(如泰山的“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属性),保护自然也是守护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独特文明形态。  民族与人类层面:    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自然珍宝,既是民族的,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长城、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大熊猫作为“活化石”,是全球生物保护的标志性物种。   三、守护“双宝”的实践路径文化瑰宝保护:    系统性保护机制:建立文物普查、建档、修复的全流程体系,如“数字敦煌”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永久保存壁画信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传承人制度,如京剧、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传承人带徒传艺。    活态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如故宫文创将文物元素转化为时尚产品,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历史;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如苗族银饰、苏绣的创新应用),激活文化生命力。    法治与教育支撑:完善《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博物馆、非遗体验馆等公共空间普及文化认知。  自然珍宝保护:    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如三江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开发活动;建立濒危物种保护名录,通过人工繁育(如大熊猫、朱鹮)恢复种群数量。    科技与社区参与:利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监测生态变化,如“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守护青藏高原生态;推动社区共管,让原住民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如云南少数民族参与神山圣湖保护)。    绿色发展理念融合:将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结合,如发展生态旅游(贵州梵净山的保护性开发),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四、新时代的守护使命:文化与自然的协同共生- 文化与自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的整体。如福建土楼既体现了人类适应自然的建筑智慧,又承载着家族文化;黄山的自然景观与文人墨客的诗词、绘画交融,形成独特的“山水文化”。  - 守护“双宝”需要树立“整体保护”思维:在城市规划中保留历史街区与自然地貌(如北京胡同与中轴线的保护),在乡村振兴中注重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如浙江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农业结合)。   结语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自然珍宝,是对历史的交代,也是对未来的负责。这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将保护理念融入文明发展的血脉——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生机,让自然在守护中永续馈赠,方能筑牢民族的根基,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19:19 , Processed in 0.3828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