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口红利退潮,东南亚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政策选择:1.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生态: 提供经济补贴:如新加坡“婴儿花红”计划,将现金补贴与公积金账户联动,形成从产检到学龄前的全周期激励。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可制定类似政策,给予生育家庭一定的经济奖励和补助,以减轻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 保障住房:政府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为年轻家庭提供租金低廉或价格优惠的住房,缓解住房压力。例如,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优先考虑生育家庭。 支持托育服务:增加托育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便捷、安全、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托育机构财政补贴,降低其运营成本,从而降低收费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对托育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包括建设更多的学校、配备合格的教师、提供教育补贴等,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同时,优化职场环境,为女性提供生育后的职业保障和平等晋升空间,减少女性因生育而面临的职业发展阻碍。2. 推动“银发劳动力”再开发战略: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开设针对中高龄人群的职业培训课程和再教育项目,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例如,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新兴行业知识讲座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 鼓励企业聘用中高龄劳动者: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雇佣中高龄人群。如对聘用一定比例中高龄劳动者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社保补贴,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同时也为中高龄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调整退休政策: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国家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合理调整退休年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这样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同时也能让中高龄人群继续发挥自身的经验和技能优势,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3. 加强区域协作机制创新: 建立跨国人才流动网络:借鉴欧盟经验,简化专业人才招聘程序,促进劳动力跨境流动。例如,允许菲律宾护士、缅甸建筑工人等在区域内定向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建立东盟人才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国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信息,为跨国人才流动提供便利。 设立常设人口委员会:从东盟一体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东盟秘书处可考虑设立常设人口委员会,统筹劳动力市场数据、协调社保政策对接。该委员会可以负责收集和分析区域内各国的人口数据、劳动力市场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协调各国之间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劳动力跨境流动过程中遇到的社保衔接问题,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