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晚,腾讯音乐发布公告,将以12.6亿美元现金和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以及不超过0.37%的股权激励收购喜马拉雅,交易总价接近29亿美元。这一价格相比喜马拉雅巅峰时期约50亿美元的估值近乎腰斩,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贱卖”。喜马拉雅被“贱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次冲击IPO失败:2021年至2024年期间,喜马拉雅多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但均以失败告终。这让喜马拉雅面临不小的压力和质疑,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也受到影响。盈利能力未达预期:据其此前披露的数据,2018年到2021年,喜马拉雅四年累计亏损超130亿元。其盈利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削减成本省出来的,如裁员、压缩员工福利开支、给创作者的收入分成等,并非通过良好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增长实现盈利,难以满足资本预期。市场竞争激烈:番茄畅听等后来者通过“算法推荐+信息流”模式,加上免费策略,覆盖了90%以上热门IP,对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模式造成冲击。腾讯音乐通过收购懒人听书,构建起覆盖音乐、有声书、播客的全音频生态,对喜马拉雅形成竞争合围。同时,抖音上线音乐App汽水音乐,以及越来越多用户在B站、快手等视频平台听歌,也使得音频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喜马拉雅的市场份额和收益受到影响。版权管理问题:喜马拉雅长期奉行“先上车后补票”的内容策略,通过UGC模式纵容平台盗播行为,导致大量作者流失,一些优质内容生产者转向得到、微信读书等更尊重版权的平台,影响了平台的内容质量和吸引力。不过,对于此次收购,也有观点认为,对喜马拉雅来说,卖身腾讯音乐或许是获得资本救赎来续命的最后稻草,既为公司持续发展找到保障,又让投资人有退出的机会。对腾讯音乐而言,可以填补内容空白,通过技术、流量导入、版权支持等方式,优化喜马拉雅的内容分发机制,提高创作者收益,吸引更多高质量创作者加入,提升用户留存与ARPU值,进一步完善其在音频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