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发力“引育用留”优化人才布局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7 12: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地区发展与实现生产力跃升的关键要素。以下是一些发力“引育用留”优化人才布局的措施:引才方面:    完善政策引导机制: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持续的政策创新与体制机制配套,突破人才流动壁垒。构建“需求牵引—政策松绑—市场调配—服务赋能”的全链条人才政策供给体系,提高人才流动服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探索柔性流动机制:采用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为区域发展赋能,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精准招才引智: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地理区位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准绘制人才图谱,明确所需人才的专业类型、技能水平、层次结构等,吸引相关领域人才汇聚。育才方面: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应建立“要素识别—需求转化—教育供给”的弹性响应机制,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天然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增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度。同时,深化东中西部高校联合培养机制,提升中西部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学科竞争力。    加强产教融合:构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三维对接”新模式,即专业设置紧密贴合产业集群需求、课程体系严格对应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衔接。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实体化运作模式。用才方面:    促进人才区域合理流动: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从政策引导机制、市场配置机制、服务保障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和推动人才按照区域发展的需求和规律,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顺畅流动。    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各地区内部以及地区之间,以项目、平台为牵动,实现产学研合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产业联动等。积极构建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升高端科研资源的共享效率,推动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助力中西部地区创新人才涌现、发展动能激活。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贡献度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梯度激励,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实施差异化支持,避免唯学历、唯资历等单一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留才方面:    优化服务保障:打好配套“组合拳”,为人才引进解决好“后顾之忧”。如提供住房保障、完善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等配套设施举措,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提供成长平台与荣誉激励:实施“人才领航、服务基层”行动,建立基层联系点,让拔尖人才“传帮带”青年骨干。评选各类人才奖,推荐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同时,贯通职业发展通道,激活人才成长驱动力,如推行专业技术人才“双通道”晋升模式,构建融合科研产出、技术转化等多元要素的职称评审新体系。此外,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引育用留”政策和措施。例如,临夏州出台《临夏州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提出“刚性 + 柔性”双轨引才模式,并配套安家补贴等“一揽子”政策;龙陵县制定《龙陵县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引进聘用办法》等政策,同时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县级统筹和周转池制度,促进编制高效利用和人才集聚发展。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4 05:02 , Processed in 0.1008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