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一些阐述:
陆海统筹与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意义
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
整合陆海资源
从资源角度看,陆海统筹能够将陆地的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与海洋的渔业资源、空间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例如,陆地上成熟的养殖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等可以向海洋牧场移植和拓展。通过陆海统筹,可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序开发。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关联,陆海统筹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如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对于保护海洋牧场的水质至关重要,只有减少陆地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才能确保海洋牧场内生物的生存环境。
经济发展新动能
海洋经济多元化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带动渔业从传统的捕捞向现代化的养殖、增殖转型,提高渔业的附加值。例如,海洋牧场中养殖的高品质鱼类、贝类等海产品可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海洋牧场还能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从陆海统筹视角,陆地上的游客市场可以为海洋牧场旅游提供客源,而海洋牧场的独特海洋景观和渔业文化又能丰富陆地旅游的内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增加优质蛋白供应
在人口增长和陆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海洋是未来食物来源的重要拓展空间。海洋牧场能够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虾类、贝类等海产品。这些海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通过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提高海洋牧场的产量,可以有效补充国家的食物供应,减轻陆地农业的压力,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坚持陆海统筹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措施
规划协同
陆海空间规划一体化
在区域规划层面,要打破陆海分割的规划模式,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陆海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例如,沿海地区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海洋牧场的布局和发展需求。明确海洋牧场的功能分区,如养殖区、增殖区、休闲渔业区等,同时与陆地上的交通、能源、旅游等规划相衔接。
规划协同还需要考虑海洋生态红线与陆地生态保护区域的协调。确保海洋牧场的建设不会破坏海洋和陆地的生态敏感区域,同时要利用陆海生态系统的互补性,构建陆海一体的生态廊道。
科技支撑
陆海技术融合创新
推动陆地上的高新技术向海洋牧场的应用转化。例如,利用陆地的物联网技术构建海洋牧场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海洋牧场环境参数(如水温、水质、溶解氧等)的实时监测,以及对养殖生物生长状况的远程监控。
开展海洋牧场的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借鉴陆地上成熟的动物繁育技术,建立海洋生物的良种体系。同时,加强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利用陆地上的生态工程理念和技术手段,修复海洋牧场的生态环境,如构建人工鱼礁时采用新型的材料和结构设计。
产业联动
陆海产业对接
在产业链方面,加强海洋牧场与陆地上相关产业的对接。陆地上的饲料加工企业可以根据海洋牧场养殖生物的需求,开发专门的水产饲料。同时,海洋牧场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与陆地上的物流、销售企业合作,将海洋牧场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发展海洋牧场的休闲渔业与陆地旅游产业的联动。在沿海地区打造陆海一体化的旅游线路,将海洋牧场的观光、垂钓等休闲渔业项目与陆地上的滨海旅游景点相结合,形成集休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政策保障
陆海政策协调
在政策制定上,要协调陆海相关政策。如海洋牧场的渔业补贴政策要与陆地上的农业补贴政策相平衡,确保海洋牧场在发展初期能够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同时,在海域使用管理政策方面,要与陆地上的土地使用管理政策相衔接,简化海洋牧场的项目审批流程。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因保护海洋牧场而受到限制发展的陆地区域或海洋区域,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生态保护。
通过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将有助于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