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书》的形成过程
最初的各自流传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前期成书后就在儒家学者间流传。在汉代,《论语》就已被列为经典,有多种传本,如《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等,经过整理后逐渐统一。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述的记录孟子思想的著作,在战国时期开始传播,在宋代以前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尚未与《论语》等书形成特定的组合。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儒家经典文献汇总。《大学》主要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然在《礼记》之中,但也有学者单独关注其中的思想。
《中庸》同样是《礼记》中的一篇,它主要阐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探讨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道德准则等重要内容。
宋代学者的重视与汇集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力提倡。他们认为这几部书蕴含着儒家的精髓思想,对这些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提高了这几部书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
朱熹是集大成者。朱熹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了精心的注释,编成了《四书章句集注》。他将《大学》重新编排了章节次序,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补写了“格物致知”章;对《中庸》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章注释;对《论语》和《孟子》的注释更是融合了之前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2. 《四书》的定名
朱熹编订的《四书章句集注》使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南宋开始,“四书”之名逐渐被确定下来。
元朝规定科举考试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这一举措使得“四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并被官方所确认。明清两朝延续了以“四书”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的做法,从而使“四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极其稳固,成为士子必读之书,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